01
最近文學圈有個荒唐的事件,一位叫做“抒情的森林”的博主,指出了很多近年來在文學圈炙手可熱的作家的文本,與一些知名作家文本的相似之處。
頗有意味的是,迄今為止,站出來解釋或道歉的作家寥寥,反而是上演了幾出“魔幻大戲”。
被爆抄襲的作家,鬧得最兇的兩位,都是90年生,容貌姣好,估計成長的道路上一路“美女”“才女”捧著大的,沒受過什么挫折,她們創作的素材來源,估計就是閱讀和旅行。所以被指出錯誤之后,她們嚷著這世界爛透了,他們都不懂文學還要來挑我的錯,甚至要鬧自殺。
02
從事寫作的人都明白,對于多數人來說,寫作就是從模仿開始的,文學創作從來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藝術,最初的創作有一些模仿的痕跡,沒什么丟臉的。如果有交稿的deadline,也難免會找一些素材拼湊交差,也有可能是平時為了積累素材摘抄了很多好的句子,自己寫作時從素材庫里調用,也忘了那些句子是從哪里來的。
我覺得對于抄襲曝光,面對的方式很簡單,不外乎就是兩種:
1、如果確實抄了,或者無意化用改寫了別人的句子,那就大大方方承認,今后更加珍惜自己的羽毛,后不再犯。
2、如果沒抄,那就講出自己沒抄的理由和證據,有理有據的要求“抒情的森林”刪帖道歉,甚至可以起訴他。
可是這兩位卻采取了如此魔幻的方式來抗議和回應,讓人不解。
03
想起了木心的“文本再生”(就是洗稿)。
南京大學盧虹貝撰寫的碩士論文《木心文學創作中的“文本再生”現象研究》曾在文學圈掀起巨浪,已故作家木心陷入“抄襲”爭議旋渦。
論文,通過上萬字的逐句對比分析,揭示了木心作品中一個令人震驚的現象:在已出版的詩集、散文和小說中,大量內容源自對其他文本的改寫。
木心自己在《木心遺稿》中也曾間接回應過這種創作方式:“為什么音樂上有‘某某主題變奏曲’,繪畫上有仿‘某某山人’?我的初步的理解是‘游戲’,更進一層是‘藝術家發現了他人’……我在他人的小說、散文中發現詩意,自信能醍醐從事,能化詩意為詩,我才決定采用。”
我覺得木心的這個事件或許在于編輯的疏忽,木心在漫長的孤獨歲月里,做了大量這樣的“文字游戲”,把別人的作品拿來把玩、化用,形成新的文本。誰想到了暮年,木心的名氣突然被炒起來,編輯拿著他的手稿出版,沒有逐一核對出處,一概全都當成了木心的“原創”,想來木心到了晚年,也懶于過問此事。
04
記得之前讀過美國學者易社強寫的《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一書,讓人特別震撼的一點,就是這本書幾乎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是羅列的各種參考資料。
當時很震驚,因為在我所接受的教育中,從沒有人告訴我要這樣,小時候寫作文,參考一些范文,長大了寫材料,從網上找一個照著改改……這些都被認為是“的”。從沒有人告訴我,從你手里出來的作品,哪怕有一句話、一個詞是參考別人的,都要標注出來。
隨著人工智能寫作時代的到來,文本生成與重組變得愈發容易,作家獨創性的價值何在?
真正的創作是什么?是對生命有所感悟之后,一種真誠的表達,不用裝飾什么華麗的辭藻,更不用把作品當成自己的換取榮譽的工具。
希望我們,都不要忘記,創作最根本的生命是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