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于永杰
(圖片來源:pixabay)
很多年前我還是一名記者時,有一次要做一組海冰災害的報道,當時正好看到一則消息,說某單位為了幫助抗災,組織志愿者幫助漁民清除海參池結冰。等我趕到現場拿著新聞照片問漁民時,他們說前幾天確實結了一些冰,但是沒造成什么危害,這個單位來人拍了一些照片就走了,根本不像稿子里說的那么嚴重。
后來當記者久了,我人也變聰明了,基本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編”出來的。不過社會發展了,傳播工具更先進了,編的方式也在日新月異。比如這幾年各類政務短視頻賬戶層出不窮,點進去后基本都有一個本單位的宣傳片,各種慢鏡頭、畫外音烘托出高大上的形象。
其實一些與群眾接觸度高的業務部門,通過短視頻方式進行政策普及或業務講解未嘗不可,但部分賬號的作品除了自我表揚,再就是與本職工作毫無關系的“大事”,國際的國內的,基本什么新聞熱,就發什么視頻,真正對群眾有幫助的內容寥寥無幾。同樣的情況,也存在于微信公眾號、微博和App。一些地方要求下屬單位搞微信公號閱讀量排名競賽,基層干部被要求輪流供稿,每天“轉評贊”,定期排名公示,這些形式主義的做法讓基層干部無法安心本職工作,疲于應付。
正如一位干部所說的那樣,基層干部在“做PPT”“拍視頻”上不斷內卷,有的干部甚至“面對鏡頭侃侃而談,面對群眾卻張不開嘴”“做PPT時得心應手,走訪群眾時卻邁不開腿”。還有一些地方為了應付上級要求,以及在排名中取得更好成績,就將這些新媒體賬戶外包給企業來制作,不但增加了公務費用開支,還給采購等環節埋下了廉政風險。
2023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關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若干意見》,“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是指借助互聯網技術而產生的新型形式主義,其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是用電子打卡、截圖等技術搞過度留痕。有的是通過微信等便捷通訊方式,要求干部隨時待命響應。也有的是明明普通方式可以完成的工作,卻要求電子化網絡化。
還有一些部門把新媒體搞成了形式主義,干啥都要拍視頻,甚至半年工作總結也要求拍成視頻專題片。這些做法說白了就是想給本部門擴大影響,使自己的工作讓更多人看到。“人人都有麥克風”給了基層工作更多被看見的機會,但倘若每天想方設法“出圈”搞流量,甚至以出格的方式當網紅,新媒體就會被道具化。
最近不少地方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動作頻頻,日前江蘇省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政務服務管理質效的若干措施》,明確縣級以下禁止開發政務服務App,省級政務App須向下開放使用權限,杜絕省級以下重復建設。浙江省部署開展“屏幕中的形式主義”專項整治,指向公務活動中視頻使用過度現象。此前昆明、長沙、西安、青島、南京等多地注銷了一大批基層政務微信公眾號、微博。這些舉措減輕了干部壓力,讓他們安心回歸主業,使得政務活動回歸到質樸務實的本義上來。而不管什么技術作為一種手段,都只應該用于更好為人民服務上,這更是不容偏離的本心。
歡迎下載“北京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