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牛賣牛,樂淘牛!
牛群常見的寄生蟲可分為體內寄生蟲和體外寄生蟲兩大類,對牛的健康、生長和生產性能影響顯著。以下是主要寄生蟲種類及綜合防治措施:
一、常見體內寄生蟲
1、線蟲類
胃腸道線蟲(如捻轉血矛線蟲、奧斯特線蟲):引起貧血、腹瀉、消瘦。
肺線蟲(如胎生網尾線蟲):導致咳嗽、呼吸困難。
蛔蟲(如牛新蛔蟲):多見于犢牛,引發腹瀉、腹脹。
2、吸蟲類
肝片吸蟲:通過淡水螺傳播,導致肝炎、黃疸、消瘦(“肝蛭病”)。
前后盤吸蟲:寄生在瘤胃,引起腹瀉、水腫。
3、絳蟲類
莫尼茨絳蟲:通過地螨傳播,犢牛易感,癥狀為消瘦、糞便可見節片。
4、原蟲類
球蟲(如艾美耳球蟲):犢牛多發,引發血便、脫水。
焦蟲(巴貝斯蟲):蜱傳播,導致高熱、貧血(血尿)。
二、常見體外寄生蟲
蜱蟲:傳播血液原蟲病(如焦蟲病),叮咬導致皮膚潰瘍。
螨蟲(疥螨、癢螨):引發疥癬,皮膚增厚、脫毛、劇癢。
虱子(吸血虱、嚙毛虱):導致瘙癢、貧血、皮膚損傷。
蠅類幼蟲(如牛皮蠅):皮下寄生形成結節,降低皮革價值。
三、綜合防治措施
1、預防為主
①環境管理:
定期清理糞便,堆積發酵殺滅蟲卵。
輪牧或分區放牧,減少草地污染。
消滅中間宿主(如螺類、地螨)或傳播媒介(蜱、蚊蠅)。
②營養與衛生:
保證飼料營養,增強牛群免疫力。
定期消毒圈舍、用具(可用生石灰或菊酯類藥劑)。
2、藥物防治
①驅蟲程序:
全群驅蟲:每年春秋各1次(放牧牛需增加頻次)。
犢牛:2月齡首次驅蟲,斷奶后重復。
新引進牛:隔離驅蟲后再合群。
②常用藥物:
線蟲/絳蟲:阿苯達唑、伊維菌素、左旋咪唑。
吸蟲:三氯苯達唑(肝蛭凈)、硝氯酚。
原蟲:磺胺類(球蟲)、咪唑苯脲(焦蟲)。
體外寄生蟲:伊維菌素(注射)、敵百蟲(藥浴)、菊酯類噴霧。
3、注意事項
輪換用藥:避免寄生蟲產生抗藥性。
安全間隔期:驅蟲后牛奶/肉需遵守停藥期。
監測效果:驅蟲后檢查糞便蟲卵減少率。
四、特殊寄生蟲處理
肝片吸蟲流行區:避免在低洼潮濕地帶放牧,定期檢測牛糞。
蜱媒疾病高發區:使用長效殺蟲劑(如氟氯氰菊酯)處理牛體及環境。
通過科學的寄生蟲防控體系(環境+藥物+監測),可顯著降低牛群感染率,提高養殖效益。若出現群體性寄生蟲病,建議聯系獸醫進行精準診斷和用藥指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