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當中美關系走向牽動世界目光時,北京卻先迎來一位來自南半球的重量級訪客。據中國外交部7月8日宣布,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將于7月12日至18日展開為期一周的正式訪問,足跡覆蓋成都、上海與北京三大城市。這不僅是阿爾巴尼斯自去年首次破冰訪華后的第二次總理級訪問,更恰逢中澳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邁入第二個十年的關鍵節點。
阿爾巴尼斯此行絕非簡單外交禮儀。他直言不諱地強調,中國占據澳大利亞貿易總額近1/3,是澳最大貿易伙伴,“貿易自由流動,造福兩國”。一個由14位商界領袖組成的豪華代表團隨行,成員覆蓋銀行(麥格理集團、匯豐澳大利亞)、資源巨頭(力拓、必和必拓、福特斯克金屬、博思格鋼鐵)、教育和食品行業,陣仗之大凸顯經濟議題的核心地位。上海約200名商界領袖的午餐會、北京的中澳工商界首席執行官圓桌會,都將成為拓展合作的直接舞臺。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耐人尋味的是,澳大利亞約25%的出口依賴中國市場。阿爾巴尼斯將此訪與“就業”這一國內優先事項緊密綁定,其務實態度可見一斑。匯豐澳大利亞CEO托尼·肖將此視為“爭取更強勁經濟成果的重要契機”,福特斯克董事長福瑞斯特更展望中澳聯手打造“歷史上最大的綠色煉鐵與綠色鋼鐵產業”的藍圖。推動中澳自貿協定(ChAFTA)實施十年后的評估與升級,探索人工智能、醫療健康、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合作,成為雙方不言而喻的“大事”。
然而,陽光之下亦有陰影。就在兩個月前的5月,達爾文港風波再次凸顯雙邊關系的復雜。2015年,中國嵐橋集團通過公開競標獲得達爾文港99年租約。十年間,嵐橋投入巨資使港口扭虧為盈,為當地經濟注入活力。嵐橋董事奧康納明確表示“港口是非賣品”,并強調過去十年從未出現任何實際安全風險。但今年澳大選期間,主要政黨竟均宣稱要收回港口。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中國駐澳大使肖千指出,一個在港口虧損時租出、盈利時卻欲收回的做法,“在道義上是欠妥的”。澳政府依據2020年《對外關系法》擁有否決權,但強行干預商業合同,不僅傷害中國企業信心,北領地政府及澳中友協也擔憂這將重創當地經濟與國際聲譽。達爾文港事件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政治考量與商業規則、外部壓力(如美軍事基地鄰近引發的關切)與互利現實之間的碰撞,提醒著雙方關系全面回暖仍需跨越信任的溝壑。
阿爾巴尼斯政府展現出“耐心而審慎”的姿態,主張以對話為核心建立穩定關系。他明確表示此行將討論“對澳大利亞人民和該地區至關重要的問題”,包括維護澳國家利益的承諾。這種平衡術——既積極尋求經濟紅利,又直面分歧——恰恰是當前中澳關系步入“深水區”的務實寫照。
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資料圖)
從打破七年僵局到實現領導人互訪常態化,中澳關系回暖的步伐堅實。但達爾文港爭議猶如一個警示:真正的戰略伙伴關系,不僅需要高層引領與經貿互補,更需在具體事務中積累互信,尊重規則與契約精神。肖千大使的呼吁言猶在耳——為企業在澳發展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這既是修復關系的黏合劑,更是未來十年合作能否行穩致遠的地基。
當阿爾巴尼斯的航班降落在成都,他帶來的不僅是一周行程,更是對中澳下一個十年的叩問:雙方能否超越周期性波折,將“全面戰略伙伴”的內涵,真正鍛造成跨越太平洋的穩定之錨?答案,或許就藏在京滬蓉的會議室里,藏在兩國企業家的圓桌旁,也藏在能否妥善化解類似達爾文港這樣的現實考驗中。世界正屏息以待,這對重要伙伴如何共同譜寫更多合作而非對抗的佳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