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橋遺址館效果圖
▲鎮遠橋遺址館建設基本完工
據山西日報今年3月份報道,
太原市現有各級各類博物館106座,
每5.1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在中部6省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
“博物館之城”建設初具規模。
但有一座博物館,
多年來遲遲無法與觀眾見面,
它就是鎮遠橋遺址館。
近日,
網友在領導留言板提問:
位于太原地鐵2號線大北門站的鎮遠橋遺址館
已經建成多年,
何時才可以建成開放?
太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回復:
經太原市文物局核實:鎮遠橋是太原府城鎮遠門外護城河橋,于地鐵2號線施工時被發現,通過原址建館保護,形成了地鐵、鎮遠橋、解放路共生的獨特景觀。太原府城鎮遠橋原址保護及展示利用工程目前已完成文物本體原址復原保護工作、配套安裝及外裝修部分,待后續工程完工驗收后將適時對外開放。
▲太原鎮遠橋出土時的情況
建在地鐵上的明代石橋遺址館
▲2017年9月27日
在太原市解放路地鐵2號線建設工地
拍攝的鎮遠橋遺址。韋亮 攝
頭頂是高架橋,腳下是山西省第一條地鐵,這座600歲高齡的古石橋,“注視”著這座城市從車馬郵件時代向立體交通時代的更迭。
在2500年建城史的山西太原,位于城市交通“大動脈”——解放路的“腹部”,建于明代早期的鎮遠橋鑲嵌其中。官方為更好地保護歷史遺跡,在此建起“鎮遠橋遺址館”。
建成的遺址館,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民眾在地上可看到鎮遠橋歷經數百年車輪碾壓而形成的車轍,每一道車轍都有將近10厘米厚。從兩個樓梯進入地下,民眾可穿橋洞而過,一座完整的拱形石橋進入視野。
▲鎮遠橋遺址館地上部分。胡健 攝
2017年8月18日,在太原地鐵2號線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這座石橋。經考古人員發掘及結合史料分析,這是明代太原府城鎮遠門的一座石橋,有600年左右歷史。該橋南北長近22米,東西寬近9米,橋身橋高約6米。
其時,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裴靜蓉介紹,石橋發現之后,當地邀請社會各界專家學者,大家一致認為石橋是明代太原府城的地標性建筑,應該在原址進行保護展示。2018年初,為保證地鐵施工的進行,鎮遠橋開始被拆解、編號、分塊整裝,進行搬遷保護。
▲鎮遠橋遺址館位于太原市的交通“大動脈”上。 韋亮 攝
2020年7月,考古人員進行石橋遺址復原工程,在解放路北大街口“鑲嵌”出這座遺址館。目前,遺址館建設基本完工,正在進行陳展工作。
鎮遠橋當時處于太原市南北交通要道,它反映了明代太原府城的城市建設和規劃,包括水系、布局等。如今,它依然矗立在太原的城市交通“大動脈”上,對它保護并進行展示,也是對歷史記憶的保存。
▲鎮遠橋遺址館
鎮遠橋的前世今生
▲民國時期航拍的明清太原府城
鎮遠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600多年。據乾隆《太原府志》卷十“津梁”記載:“鎮遠橋在北門鎮遠門外”。
要說鎮遠橋,得先說說鎮遠門的歷史。
▲志書中對鎮遠橋的記載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為了穩固大明的江山社稷,有意扶植子侄,實行了藩王制,先后將他的24個兒子分封到各地為王。明洪武三年封其第三子朱棡為晉王,藩地太原。洪武十一年,朱棡動身前往封地。在此之前,朱元璋命永平侯謝成負責營建晉王府,謝成也是晉王朱棡的岳父。謝成來到太原,不僅修建了晉王府,還在舊城的基礎上向南、北、東三面擴建了太原府城。
從這時起,太原城的規模格局基本成型,并一直沿用到1949年以前。
▲明代太原城
▲清太原示意圖
成化《山西通志》卷三《城池》中記載:展筑后的太原府城“周圍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磚,壕深三丈。門八:北曰鎮朔、次北曰拱辰;南曰太平、次南曰朝天;東曰來春、次東曰迎輝;西曰通汾、次西曰閱武。
可見,在擴建之初,鎮遠門的名稱為“鎮朔門”,有鎮守朔方的意思。
直到明末,部分城門的名稱才有了變化。據萬歷《太原府志》卷5《城池》載:太原府城,宋太平興國七年筑,偏于西南。國朝洪武九年,永平侯謝成,因舊城展筑東、南、北三面。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磚,池深三丈。門八,東曰宜春、曰迎暉;南曰迎澤、曰承恩;西曰阜城、曰振武;北曰鎮遠、曰拱極。
在這兩段記載中,關于當時太原城的建筑規格和規模描述相同,城墻周長二十四里(12公里),城高三丈五尺(近12米),壕(池)深三丈,是指城墻外深挖壕溝達10米。而這個壕溝指的就是護城河。
護城河是中國古代城池防御的第一道防線,是城池防守體系的重要一環。當時太原城作為明代北方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重鎮,它的安全與否直接關系到明廷都城北京側翼以及中原腹地的安全。因此,它的整體防御功能是很強的。
▲鎮遠門老照片
▲清末鎮遠門城樓南立面
鎮遠門的位置在今解放路和北大街十字路口南側,是明代太原府城北西門,俗稱大北門。鎮遠橋就坐落在鎮遠門外的北護城河上。
這座橋連同鎮遠門一起經歷了600多年的風風雨雨,直到日寇侵略中國,將炮火對準了大北門,城樓坍塌,僅余磚墻。1949年,解放軍兵臨太原城下,“山西王”閻錫山下令封死了所有城門,最終解放軍用1300門大炮齊轟太原城墻,鎮遠門也這次戰疫中也受到了重創,幾無完膚,戰后被徹底拆除。
而門外的鎮遠橋也因為城市改造,隨著城壕被填埋,塵封地下。
▲解放軍攻破太原城墻
直到2017年11月,山西太原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建設者在北大街站施工中,意外發現了一座石拱橋,據史料斷定其名為“鎮遠橋”,即明太原府城鎮遠門外護城河上的那座石橋。
專家考證,挖掘出來的這座石拱橋長15米、寬9米、拱圈跨徑6米,與史料中記載太原護城河(壕)池深三丈(約9.6米)、闊十丈(約33米)基本吻合。橋身上依然可以看到深深的車轍,精美的護欄和厚重的橋墩,它是明清太原府城城防交通體系的重要實物遺存。
▲發掘現場 @并州在線
2020年4月初,鎮遠橋遺址館建設工程開工。建成后,相關部門將把保護搬遷走的鎮遠橋材料搬回原址重新復原。
鎮遠橋遺址館的底板,是地鐵站的頂板;館上方是北大街至勝利街的高架橋——這樣的保護結構,在全國獨一無二!
期待這座博物館早日開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