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個冷知識火了:
年薪10萬的人開會說"我",年薪50萬的人張口閉口"我們"。
你以為這只是語言習慣?
不,這是職場生存的終極奧義。
一項覆蓋5000名職場人的調查顯示:
- 頻繁使用"我們"的員工,平均薪資比愛說"我"的高18%10
- 管理層中,"我們黨"占比高達73%,而基層只有29%
- 最離譜的是某互聯網公司,年度加薪名單里80%都是團隊話術高手
網友@職場老油條 銳評:
"別說升職加薪了,連食堂阿姨打菜,'咱們今天多吃點'都比'給我多打點'管用。"
02
為什么這個詞威力這么大?
案例1:
程序員小王和同事熬夜改bug,匯報時說:
"我重構了代碼,我優化了接口,我解決了問題。"
結果年終獎墊底。
同組的小張說:
"我們排查了底層邏輯,我們測試了三種方案,我們最終協同攻克了難題。"
第二年直接升小組長。
真相:
老板眼里,"我"=單打獨斗,"我們"=團隊粘合劑
職場上最貴的不是能力,是讓所有人覺得贏的魔法
03
高段位"我們黨"的騷操作:
① 背鍋時
?"這個錯誤是我造成的"
?"這次我們復盤發現流程有優化空間"
(鍋還在,但變成了團隊成長養分)
② 邀功時
?"這個項目主要靠我推動"
?"我們團隊碰撞出很多火花,特別感謝XX的創意"
(功勞沒少拿,還收獲一波好人緣)
③ 撕逼時
?"你這樣做不行"
?"我們是不是換個思路更高效?"
(懟人于無形,還顯得你顧全大局)
網友@瑪麗蘇之光 補充:
"自從改口'我們',連吵架都變得像在開戰略研討會。"
04
但小心!翻車現場更精彩:
行政部Lisa強行"我們":
"我們覺得您今天的領帶和襪子不搭"
(總監低頭看了眼自己的Gucci襪子:???)
銷售總監老劉玩脫了:
"我們這個季度的業績,主要靠我天天陪客戶喝到凌晨"
(團隊群瞬間炸出20條辭職信)
黃金法則:
- 真協作時說"我們",別搶功時硬蹭
- 自己獨立完成的別說"我們",否則像在甩鍋
- 老板的功勞永遠用"您",別亂"我們"
05
如何科學修煉"我們大法"?
① 學奶茶店小妹
"咱們的招牌奶茶要少糖嗎?"(明明是她一個人在做)
② 仿效綜藝主持人
"讓我們恭喜這位選手!"(鏡頭切到廣告商爸爸)
③ 參考天氣預報
"明天我們將會迎來降雨"(老天爺:我同意了嗎?)
終極秘籍:
把"我搞定"換成"我們搞定",
把"我的客戶"說成"我們的客戶",
把"我建議"包裝成"我們討論下"…
效果堪比職場玻尿酸——不增實力,但顯年輕(像潛力股)
06
為什么這招2025年特別靈?
經濟下行期,企業最怕兩種人:
- 獨狼型(能力再強也帶不動團隊)
- 怨婦型("公司對不起我"掛在嘴邊)
而"我們黨"完美避開雷區:
- 顯得有團隊精神(裁員時安全系數+50%)
- 讓領導覺得你適合帶隊伍(加薪理由+1)
- 同事都愿跟你合作(信息源+10086)
獵頭@Cindy透露:
"現在高管面試,說三次'我'直接扣分,說五次'我們'當場談薪資。"
07
最后送你三個保命話術包:
情景1:同事搶功
"這個方案確實我們都有參與,不過核心數據是XX熬夜測算的"
(既不得罪人,又暗戳戳劃重點)
情景2:領導甩鍋
"我們這次確實有疏忽,接下來我們重點完善這三步"
(鍋大家一起背,但解決方案你主導)
情景3:跨部門扯皮
"咱們目標一致,就是卡在這環節,我們一起找資源突破"
(把對立變成同盟)
記住:
職場如戲,全靠演技,
但最高級的演技是——
讓所有人都以為這是紀錄片5
(文末彩蛋)
#今日職場生存題#
當老板說"這個月我們業績不太行"時,
高情商打工人該怎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