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再次被首爾中央地方法院下令逮捕,罪名是“非法戒嚴令”和銷毀證據。這是他第二次被送進看守所,標志著現任總統李在明的清算行動進入高潮。
可就在這節骨眼上,首爾爆發大規模反華游行,中國駐韓大使館火速發出安全提醒,并向韓方提出嚴正交涉……
尹錫悅的司法泥潭
首爾中央地方法院給尹錫悅來了個“重擊”,法院認為他有“毀滅證據的可能性”,并認同了特檢組的“有逃跑的可能性”的主張,因此直接簽發了對他的逮捕令。
而所謂的“內亂案”,就是尹錫悅發動的那場“緊急戒嚴”,不僅讓韓國政局亂成一鍋粥,還把資本市場嚇得夠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更是跌到谷底。
更有趣的是韓國政壇好像有種“傳統”:新總統上臺,舊總統得準備吃官司,從樸槿惠到文在寅,似乎都經歷類似的“清算”。
這次清算明顯不是走過場,擺明了要讓尹錫悅的政治生涯徹底“涼涼”。如果罪名坐實,他可能得在牢里蹲上好些年,甚至一旦被認定為“內亂罪”“叛國罪”,有可能被判處死刑。
李在明的快刀清算
李在明剛上臺就火速組建了兩個特別檢察組,這架勢擺明了是要“速戰速決”,不給前政權留半點喘息機會。
可這快刀砍得太猛,也容易傷到自己,文在寅當年大刀闊斧查樸槿惠,結果民眾看得都累了,支持率也跟著下滑。
李在明若是查不出個板上釘釘的結果,或者拖成沒完沒了的拉鋸戰,民意反撲也不是鬧著玩的。
反華游行的街頭風波
就在尹錫悅被抓前不久,韓國街頭突然亂了套,首爾明洞等地方,涌出一群示威者,高喊反華口號,氣氛劍拔弩張。
中國駐韓大使館趕緊發布安全提醒,警告在韓中國人小心人身安全,還給韓國外交部遞了份公函,直指這場游行威脅到了在韓華人的安全。
中方還點名批評,表示有些韓國媒體散布“中國干涉韓國大選”的謠言,火上澆油。這場游行來得太巧,讓人忍不住多想。
韓國社會近些年排外情緒有點抬頭,尤其經濟不景氣時,部分民眾總愛把問題甩給“外人”,甚至不惜公開造謠。
盡管韓聯社報道,散布這類謠言的網媒記者已經被送檢,罪名是妨害公務和違反電信法,可謠言這東西,散出去容易,收回來難。
謠言的推手與政治算計
反華游行的背后,其實還能嗅到點政治味道,尹錫悅當總統時,外交上走的是“親美反華”路線,靠著民族主義拉攏了不少保守派選民。
現在他深陷司法泥潭,政治盟友四散,唯一能抓的救命稻草就是民意,這場游行,不管是不是有人故意煽動,客觀上給了尹錫悅喘息的空間。
畢竟,街頭喊得越兇,部分民眾可能越同情他,覺得他被“逼得太狠”。更深一層看,這波反華情緒的根子,還跟韓國國內的黨爭脫不了干系。
韓聯社提到,所謂“中國干涉大選”的謠言,最早就是某些政治勢力放出來的風,試圖給尹錫悅和國民力量黨在大選時加點籌碼。
可惜這招沒奏效,李在明還是穩穩當上了總統。但這些謠言就像埋下的地雷,到了現在這關頭炸開,搞得首爾街頭烏煙瘴氣。
中韓關系的微妙平衡
對李在明來說,這場游行可不是小麻煩,中國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半導體、汽車零部件這些韓國支柱產業,哪個離得開中國?
李在明上臺后,擺明了要修復中韓關系,靠務實合作把經濟拉回正軌。韓國警方接到中方公函后,立馬加強了對游行的管控,足見李在明對中韓關系的重視。
但街頭的反華口號,硬生生給外交政策添了堵,韓國民眾的情緒被“國家認同”或者“外部威脅”這些話題點燃后,李在明的政策空間就被擠得死死的。
李在明現在得在夾縫里求生存,對內,他得把清算進行到底,不然政權根基不穩;對外,他得穩住中韓關系,不然經濟復蘇就是空談。
可這兩件事好像天生不對付,清算得越狠,國內對立越深,街頭的情緒就越容易被點燃。反華游行這把火,燒的不僅是中韓關系,還有李在明的執政空間。
盡管韓國警方已經開始加強管控,外交部也對中方的公函做出了快速回應,但民意這東西,不是說管就能管住的,尤其在網絡信息時代,社交媒體上一條謠言就能點燃一大片情緒。
李在明雖然靠著跟民眾互動拉高了支持率,但這高支持率也像個雙刃劍,稍有不慎就可能反過來傷了自己。
信息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2025年7月10日 關于“凌晨突發!時隔124天,尹錫悅再被捕!法院認為尹錫悅有“毀滅證據、逃跑可能性””的報道
上觀新聞 2025年7月9日 關于“韓國首爾明洞出現反華集會游行,我使館提醒”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