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一條消息攪動了亞歐大陸的敏感神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獲得美國總統特朗普軍事援助承諾的同一天,突然簽署命令,將5家中國企業直接列入制裁名單。
全球供應鏈、俄烏沖突、東西方博弈、民用與軍用界限瞬間交匯在一起。聯合國、歐盟、中國、俄羅斯、各類權威智庫與國際媒體的關注,令這一事件不斷發酵。
此舉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復雜算計?為何中國企業會成為烏克蘭和西方交鋒的“新靶子”?中美歐俄烏多線交纏的局勢下,這一次的制裁風暴,遠不止表面那么簡單。
民用零部件
6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報告,全球貿易總量增速降至1.8%,創近十年新低。供應鏈斷裂、地緣摩擦、技術制裁成為壓在世界制造業頭上的三座大山。
中國依然是電子元件、機械零部件、消費電子等領域無可替代的制造中心。聯合國貿發會議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歐亞出口總額突破3.5萬億美元,同比逆勢增長2.4%。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俄烏戰場意外發現中國制造的民用零件,被烏克蘭高調“坐實”為軍用無人機核心部件。調查顯示,這些零件大多經第三國流入俄羅斯,原始用途多為民用。
7月初,烏克蘭安全部門發布聲明,稱在新一輪空襲后解剖出的俄軍無人機殘骸中,發現了多項中國企業商標。技術分析還原,這些零部件具備廣泛兼容性,本不具備直接軍用屬性,但在高強度戰爭需求下,軍隊采購“民轉軍”的操作越發隱蔽。
全球供應鏈環環相扣,民用產品流向難以溯源。正因如此,烏克蘭的指控引發了巨大爭議。美國蘭德公司公開報告指出,2024年以來,全球范圍內“軍民兩用技術”流通已成為監管最大難題之一。中國出口的元器件在中亞、東歐、西亞等多國轉手,最終流向往往超出企業與監管機構的掌控。
澤連斯基“以攻為守”的新策略
澤連斯基的這記“重拳”,并非臨時起意。7月8日,烏克蘭總統簽署制裁令,將寧波博林機械有限公司、蘇州易可得精密機械有限公司、Central Asia Silk Road International Trade、Shenzhen Royo Technology、Shenzhen Jinduobang Technology五家中國企業推上風口浪尖。
措施包括凍結這些企業在烏克蘭的全部資產,禁止烏克蘭企業與其開展進出口業務,限制相關人員入境,全面切斷技術與合作往來。
多家國際媒體梳理烏克蘭公開資料后發現,這五家企業在烏克蘭市場實際業務體量極小,直接經濟損失有限。真正引發關注的,是政治和輿論層面的連鎖反應。
烏克蘭外交部在同一天會見中國駐烏大使,提出希望中方“堅持聯合國憲章,采取平衡立場”。外界普遍解讀為烏克蘭對中國“中立”立場的不滿,間接指責中國“偏向俄羅斯”。
特朗普當天在佛羅里達高調宣布恢復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明確表示“如果中國企業支持俄羅斯,那就必須付出代價”。美國國務院同步評價烏克蘭此舉為“勇敢之舉”,將協同行動。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在同一時期再次炒作“中國援俄”議題,要求中國切斷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系。各方配合默契,一場多方合圍的壓力戰,逐漸浮出水面。
美歐借力打力
烏克蘭此舉被廣泛認為是“以攻為守”的典型操作。6月,基輔通脹率升至14.3%,創三年來新高,失業率高居9.1%。
民眾抗議不斷,前線戰事陷入僵局,政府急需外部支援與內部轉圜。近期美國、歐盟對烏援助出現反復,特朗普本欲暫停援助,轉而恢復軍援,背后多輪博弈反映出西方在俄烏問題上的分歧與妥協。
輿論普遍認為,烏克蘭將中國企業推入制裁名單,核心目的是討好美國與歐盟,換取持續甚至加碼的武器和經濟援助。
烏克蘭國內外輿論場同時發酵——“中國零部件”為俄軍提供助力,西方援助烏克蘭正當性被再次強化。部分歐洲智庫分析,澤連斯基此舉“順水推舟”,將西方對中國的不信任與本國對援助的迫切需求捆綁在一起。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今年5月的報告顯示,西方國家對“中國軍民兩用出口”的警惕度已創歷史新高。
2024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持續擴大,歐盟內部對中國經濟依賴與安全風險的爭論愈發激烈。烏克蘭借機放大“中國威脅”,為自身爭取更多“同情分”,也是對西方社會心理的精準把握。
全球供應鏈再受沖擊
中國外交部迅速做出回應,嚴辭批駁烏克蘭“毫無根據的指控”,重申中國始終保持中立,未向任何一方提供軍火,要求烏方撤銷制裁。
商務部也公開表態,如中國企業利益受損,將采取強有力反制措施。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則在社交網絡上諷刺烏克蘭“轉移視線”,強調中俄合作“光明正大,理直氣壯”。俄國防部更稱其無人機全部自產自銷,不依賴外部零部件。
專業分析機構警告,烏克蘭此舉或將引發更多國家效仿。全球民用電子、機械零部件供應鏈本已因地緣因素高度緊張,若各國紛紛以“民用流向軍用”為由展開制裁,國際貿易體系的信任基礎將進一步動搖。
2024年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八個月低于榮枯線,多個行業協會呼吁各國理性對待供應鏈合規問題,避免“泛安全化”傷及全球經濟復蘇。
中國與烏克蘭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近80億美元,烏克蘭是中國農產品、能源和機械設備的重要出口市場。分析人士擔心,雙方關系降溫將直接影響烏克蘭戰后重建的資金與物資來源。
中國可能通過減少農產品進口、暫停部分投資項目、限制技術合作等方式展開反制。歐洲政策研究中心近期報告也指出,一旦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步伐加快,制造業成本將顯著上升,全球市場將面臨更大波動風險。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網:2025-07-11 07:02:澤連斯基:暫不舉行俄烏談判 考慮將烏防長調任駐美大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