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已經71歲高齡,但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依然不服老。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最近擬提名202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公示,董明珠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被提名科技進步獎。
這些年,企業家被提名或者獲獎的并不鮮見,但董明珠被提名,引發巨大關注,一方面是其知名度夠高,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看來,銷售出身的董明珠獲得技術類獎項,不合其身份。
1
這些年,格力電器逐漸“董明珠化”。
本次提名的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名稱為《極端環境高效熱泵空調器關鍵技術與產業化》。
網傳的輕工業聯合會文件顯示,項目完成單位不僅有珠海格力電器,還包括清華大學、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珠海格力節能環保制冷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明珠是“主要完成人”之一。
官方并未公布提名董明珠的原因,但外界分析,盡管董明珠在項目中直接從事技術研究的可能性不大,但她作為管理者,也為項目的完成做出了貢獻。
湖南省委省政府重點新聞網站紅網發表評論稱,作為15位參評人之一,董明珠的貢獻在于以格力董事長身份推動相關技術“產業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董明珠再一次與格力電器深度綁定。
今年2月份,多地格力線下專賣店與部分線上直播間更名為“董明珠健康家”。將董明珠的個人IP與格力品牌深度綁定。
當時,有人擔心,這種將企業家個人聲譽為企業產品背書的行為,風險太大。
不過,格力電器市場總監朱磊后來回應稱,外界對“董明珠健康家”存在誤解,覺得董明珠在轉移格力資產。他還強調,“不是董明珠的格力,而是格力的董明珠。”
今年,董明珠已經71歲,外界都在關注她何時退休,但從一系列舉動看,她并不服老,亦無退意。
2
企業家獲得技術類獎項,并不稀奇。
去年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步長制藥董事長趙濤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趙濤不僅是企業管理者,還是一名醫藥學家,共參與了113項發明專利的研發和申請工作,獲授權專利108項,中藥專利74項,獲"第七屆發明創業獎特等獎"“當代發明家”稱號。
不僅趙濤,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還有海南立昇凈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良剛,而且是一等獎。
海南日報報道稱,陳良剛常說自己是“第一技術工人”。在公司里,他不僅是老板,還擔起了技術人員、銷售人員、安裝工人等多個角色。
據報道,30多年前,超濾技術主要應用于生物、醫療、食品等行業,但售價高,規模小,后來陳良剛帶領技術團隊研發出合金PVC中空纖維超濾膜,所采用的技術工藝均為世界首創。
和董明珠相比,這兩位企業家名氣并不大,但他們確實在各自的技術領域頗有建樹。而公開資料顯示,董明珠1990年進入格力后做業務經理,1994年開始相繼擔任格力電器經營部部長、副總經理、副董事長,2007年,出任格力電器總裁。2012年,董明珠接任格力電器董事長至今。
很明顯,董明珠是銷售出身,并不是在技術領域建樹頗豐。這也是她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提名后,引發巨大關注和質疑的核心原因。
有人認為,董明珠做銷售出身,只懂管理、不懂技術,哪來科技創新,不應參評國家科技進步獎。
3
這些年,董明珠領導的格力電器以“掌握核心科技”為品牌主張。
董明珠在多次采訪中表示,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技術創新非常重要,而要想掌握核心技術,最關鍵的一點是解決人才問題。“我從來不主張買技術”。
4月22日,在格力電器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上,,董明珠談到格力用人問題時稱,公司“絕不用一個海歸派,這海歸派里面有間諜,我不知道誰是誰不是。” “我只能保守地選擇,在國內的高校里面,培養我們自己的人才。“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新京報》4月23日發表評論稱,董明珠脫口而出的“間諜論”,無疑暴露出了其用人觀念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觀念深處根深蒂固的偏見。
7月4日,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發表題為《警惕針對“海歸”人才的四種論調》一文稱,人才競爭的本質是能力與貢獻的比拼,而非身份標簽的較量。
除了通過篩選人才,“掌握核心科技”,董明珠提名科技進步獎,也算是“掌握核心科技”的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