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哈佛三劍客之一,現在還好嗎?
李嘉昊,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有點陌生。但時間拉回2015年,當時關注留學以及國際教育的一定都聽說過轟動上海灘的“哈佛三劍客”:
每一年,在整個中國范圍內被哈佛大學本科錄取的學生屈指可數。但唯獨在2015年上海連中三元,畢業于上海中學的李嘉昊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曾經多次邀請過他來節目中分享自己的學習以及留學經歷,十年來的聯系未曾中斷,可以說是看著這個大男孩一路長大。
十年后的當下,美國留學遇到了不少未知與爭議,哈佛大學深陷與特朗普政府的各種博弈之中,美國的精英大學更是一直處于激烈的文化戰爭中心......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想在這個時間點,再與身處美國的李嘉昊聊聊,看看十年來的留學與留美生活都對他帶來了哪些改變。他的故事或許能為那些正在留學路上焦慮與猶豫的家庭提供另一種思考。
點擊觀看直播全回放海外路路通|曾經的哈佛三劍客之一現在還好嗎?
01 自命不凡的錯覺是哈佛帶給我的禮物
長久以來,光鮮又多金的金融、咨詢以及科技行業一直都是藤校生以及各大名校生的最愛。
《哈佛大學校報》曾調查了本校大二學生注冊的專業,結果顯示最受歡迎的專業分別是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政治學、應用數學以及神經科學。其他幾所藤校的調查結果也體現出了高度的相似性。
而哈佛大學每年公布的就業調查顯示中,畢業生們的就業去向也體現了他們對金融、咨詢行業始終如一的追求。
2019年從哈佛數學專業畢業,李嘉昊也選擇了進入金融領域,開始從事對沖基金的工作。這樣的選擇看似非常“隨大流”,但其實也是經過他的深思熟慮。
“在大學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不擅長編程,但我對理論還蠻擅長的,我可以很好地理解這個系統會怎么運作。后來就發現投資好像挺適合的,我能用數學思維去理解公司與世界的本質。”
之后像計算大學申請成功率一樣,他“瘋狂”給多家對沖基金發郵件求職,最終紐約一家基金公司給了他機會。而這一做就是六年,他也從紐約搬到了達拉斯,現在主投科技類公司。
現在回看,哈佛名校的光環除了提升他的求職郵件回復率,更帶給他一種“自命不凡”的錯覺——名校畢業的自己,一定會不錯的。但也正是這樣的錯覺,讓他有了更多勇氣去試錯。
哈佛于他,就是一個不斷體驗與嘗試的地方。盡量地學習、盡量地經歷、盡量地交朋友、盡量地去玩。
所以在職業開始的最初,他就認為:先去試試吧,不管是做金融還是敲代碼,隨時想換方向其實都沒問題。
“生活就像一個游樂場,要玩什么項目你自己選。從20歲一直到60歲這40年,其實是一條曲線,你是不斷變得更像你真實的自己。尼采說的Ubermensch‘成為你最真實的樣子’,這個概念我一直很喜歡。”
但他也一直強調,找到自己的這條路不一定要來自“哈佛”,留學在現在更多是新環境的體驗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將自己拋擲到一個全新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之下,用包容的心態來探索。降低濾鏡的同時,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對于當下復雜的世界以及各類信息,他提醒留學生們注意:你是來獲取資源的,只需專注自己的“游樂場規則”。
名校就是一張體驗卡,并非保險單。
02 成功是可以被復制的
回顧李嘉昊之前的學生時代,一直是大眾眼中的“神仙學霸”:上中學子、高二獲得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CMO的金獎,拿到清華大學預錄取隨后又放棄,最終進入哈佛。
這樣令人驚嘆的升學路徑可以說是只能仰望,但他卻堅持認為“成功是可以被復制的”。
我們在前不久走訪了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簡稱靜教院附校),也是李嘉昊的小初母校。在專訪學校原校長、知名教育家張人利時,他還專門提到了這位優秀畢業生。
在張校長眼中,也并不認為李嘉昊從小就是天賦異稟的學霸,最初甚至可以用“不起眼”來形容,進入初中的他才逐漸展現自己對數學的興趣與熱情。
李嘉昊說進入上中之后,就發現自己并不是最聰明、最有天賦的那個,一起打競賽的大神比比皆是。
別人看到的他,從容冷靜一次次參加競賽、做各類復雜的數學題。但他卻說:“其實我很慌的,很多題我是要回家苦思冥想一晚上才能解出來的。”
所以能被復制的成功,到底靠的是什么?
“我很好強也很努力。為CMO備考的那個暑假,我把過去20年國際奧數題全刷了一遍,包括中國、美國、羅馬尼亞等數學好的國家賽區。通過刷題,是可以彌補能力上的短板的。”
他坦言,自己的成功除了源于“不認輸的心”,還有一張“厚臉皮”。
在高中的時候,他發現別人物理化學比他強,就會直接開口問:兄弟,你到底怎么學的?為什么可以這么厲害?
在進入哈佛的第一年,他受到口語表達和寫作的困擾。他選擇的解決辦法就是直接去求助美國室友:糾正他的語病,在提交論文之前幫他修訂語法和基本表達。
“當你去向宇宙尋求幫助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幫你的。主動尋求幫助是件很性感的事。”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事是熱愛。
在對話時,李嘉昊回憶道,一直到現在他腦海中最幸福的畫面就是:暑假在24度的空調房里,手里拿著冰箱里剛拿出來的西瓜,坐在涼席上沉浸于數學幾何題中。
“我當時還會在QQ群中和數學愛好者探討數學問題,那時候還喜歡用'膜拜’這樣的詞語去互相吹捧。我還結識了上海幾何大王葉中豪,他原先跟我完全不認識,我跟他在網上討論題目,他說你很好奇,來我家里吧,我周末有課可以不收你費。
數學就是一個community,它是個很有愛的、很讓人快樂的一個社區,我現在回想一下,那時候的我是多快樂啊。”
03 AI時代的留學生怎樣把握住更多機會
李嘉昊現在身處一個8人團隊,操控30億美金。作為科技投資者,他需要密切關注科技熱點與進程,AI自然已經融入到他的生活中去。
他每周都會花2到3小時寫作,整理出來一周中大的經濟體趨勢、數據點和熱點,從而去思考未來的交易方向。
但在大學的時候,他還是一個討厭英語寫作的人。如今AI完全改變了這件事,他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思想,只要idea足夠有趣,AI助手就可以幫助他整合并潤色修正。
他還會經常和AI聊天,問各種天馬行空的問題。他說女朋友都會抱怨他,和AI待在一起的時間太長了。他提到AI的那股興奮勁兒,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
“AI現在那么好,千萬不要浪費啊!”
對留學生來說AI更是全新的機遇。就像之前提到的,他在大學遇到的英語寫作障礙,現在就根本不需要求助“室友”,AI可以24小時陪聊還能隨時隨地當你的英文老師。
在他看來,中國留學生的智力往往被鎖在“語言的膠水”里,但現在AI可以粉碎這個障礙。任何你不懂的內容,直接放AI里面,它就能幫你解釋清楚。
中國留學生不要低估和輕視自己,在新的國家要更有勇氣,沒有一種語言可以封印你。
同時在李嘉昊的眼中,沒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時代可以讓想法實現,AI降低了門檻鏈接了工具,幫助人們動用資源去嘗試、去試錯。
“知識的圍墻塌了。現在最稀缺的不是解題能力,而是提出好問題的能力。”
但他更警惕AI時代的認知陷阱:“美國90%的人被算法洗腦,以為中國還是窮國。未來贏家一定是能用AI打破信息繭房的人。”他建議留學生:“把自己扔進新環境,像哥倫布登陸一樣保持探索欲。AI是鏟子,但挖金礦的永遠是人。”
了解李嘉昊的故事,不用非得想著上什么價值,但不知道你是否能有一些收獲?希望這些收獲能是某一下的靈光乍現,或是一些特別的感受。
如今的李嘉昊,周末遠離社交,用“烏龍茶般的淡快樂”平衡高壓工作,卻仍保留著少年般的野心。他對自己的未來并未設限,還在期待人生游樂場里的更多加號。“也許有一天我會創業,親手搭建積木,而不僅是投票。”
何時葡萄才熟透?你要靜候再靜候。我們約好十年之后,再來一場對話。
看看新聞記者: 蔣姚
編輯: 張馨元
責編: 袁宏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