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卡西歐電子表,一份7元盒飯,一位古稀老人用四次創業將中國半導體產業從荒漠推向綠洲。
2000年4月的上海張江,荒草叢中走來一位戴著半框眼鏡的中年人。他身后跟著三百多名工程師,面前是空空如也的工地。
張汝京指著這片荒地告訴團隊:“13個月后,這里將誕生中國第一條8英寸芯片生產線。”團隊成員面面相覷——當時全球最快的建廠紀錄是臺積電創下的24個月。
這位52歲的“建廠狂魔”剛放棄價值數億美元的臺積電股票,帶著半生積蓄和畢生所學跨海而來。此前他在德州儀器主導建設過10座晶圓廠,在新加坡創下從動工到投產僅600天的“神話”。
此刻他面對的卻是設備禁運、技術封鎖的絕境。
張汝京的半導體征程始于1977年的德州儀器。在TI的二十年里,他輾轉美國、日本、新加坡、意大利,主導建設了10座晶圓廠,創下全球建廠速度紀錄,被業界稱為 “建廠狂魔”。
這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產業鏈自主權就是科技生命線。1997年他回臺創辦世大半導體,僅三年就做到臺灣第三大晶圓廠。
當臺積電以50億美元收購世大并違背“大陸建廠”承諾時,他做出驚人決定——放棄數億美元股票期權,于2000年4月登陸上海張江。
中芯國際的初創堪稱“極限挑戰”:美國設備商受政府管制不敢供貨,張汝京轉向歐洲采購;資金短缺,他憑借個人信譽吸引上海實業、高盛等海內外資本;人才匱乏,他召回400多位海外華裔工程師。最艱難時團隊成員薪資僅為海外水平的八分之一,卻無一人離開。
“大陸蓋廠成本比臺灣低38%”,張汝京精打細算到極致:坐1.3排量轎車省油費,全員經濟艙差旅,連建廠時的臨時辦公室都用鐵皮屋代替——完工后直接轉為倉庫。這些摳出來的錢,多買了20%的生產設備。
2004年,中芯國際在香港和紐約同步上市時,張汝京卻缺席了紐約敲鐘儀式。他派出一線操作工代表公司,自己留在上海調試設備。“榮耀屬于基層員工”,這位戴卡西歐手表、吃7元盒飯的CEO說。
中芯的崛起觸動了行業格局。2009年,臺積電發起專利訴訟,張汝京被迫離開傾注九年心血的企業。告別儀式上他含淚鼓勵團隊:“不要因我的離開影響工作?!鞭D身時,這位61歲老人背已微駝。
半導體斗士的征程卻未終止:2014年,66歲的張汝京創辦新昇半導體。
當時中國300mm大硅片完全依賴進口,12英寸晶圓國產化率不足5%。他帶隊日夜攻堅,三年后實現300mm硅片量產,國產化率躍升至30%,為14nm芯片國產化奠定基礎。
2018年,古稀之年的他再次啟航。在青島創立芯恩半導體,創新提出CIDM(協同式集成電路制造)模式——聯合30余家企業交叉持股,整合設計、制造、封測環節。
這種“共享共有”模式降低中小企業風險,2025年二期投產后將緩解車規級芯片短缺問題。
“半導體拼的就是人與錢”,張汝京的這句話成為產業箴言。
當中芯國際聚集起上千名海歸工程師時,他意識到家屬安置決定人才去留。他推動建立了中國首家外資企業附屬學校,從幼兒園到小學容納16國500名兒童,用教育拴住人才的“15年黃金期”。
他的成本控制哲學寫入每個細節:北京廠區實現全球最高的80%制程水回收率,首創雨水回收系統;車間照明分區控制,每年省下200萬美金電費——正好購置一臺新設備,增加千片產能。
張汝京常說:“愛國是有代價的,但這份代價終將化為民族的底氣?!?/strong>
當行業追逐資本風口時,他執著于填補“卡脖子”環節:在中芯突破代工瓶頸,在新昇解決材料依賴,在芯恩創新產業模式。
2023年,中芯國際12英寸晶圓產能躍居全球第四;新昇硅片支撐華為麒麟芯片重生;芯恩CIDM模式被寫入國家“十四五”產業鏈協同創新規劃。中國芯片產業從孤島走向群島。
2025年全球半導體峰會上,77歲的張汝京以積塔半導體執行董事身份演講:“中國芯的每一納米突破,都是向光而行的腳印?!贝藭r他正推動國產IGBT芯片通過國際車規認證,劍指新能源汽車“缺芯”痛點。
他播下的人才種子已長成森林:中芯國際累計培養超萬名半導體工程師,芯恩聯合高校設立實訓基地,新昇技術團隊中70%為自主培養。
當年他力排眾議送往紐約證交所敲鐘的基層技工,如今多已成為產線負責人。
“中國半導體只缺人才”,2017年領取終身貢獻獎時,張汝京的感言引發全場深思。
當行業陷入“高端制程焦慮”,他提出務實路徑:通過CIDM模式在成熟工藝領域構建生態優勢,用集群效應對抗單點技術壁壘。
青島芯恩園區里,CIDM模式的創新實踐正在結果。30余家入股企業形成“設計-制造-封測”閉環,8英寸廠良率達90%以上,二期工程獲地方政府百億資金支持。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享模式,成為區域產業升級新標桿。
傍晚的青島芯恩園區,77歲的張汝京仍在產線旁指導工程師。窗外,滿載車規級芯片的貨車駛向比亞迪工廠。
從2000年張江荒地上的鐵皮屋,到2025年長三角半導體產業集群,他主導建設的芯片工廠累計培養出3萬名工程師,相當于中國半導體人才庫的十分之一。
“產業的崛起不僅需要技術硬突破,更需信念軟實力”,在張汝京辦公室的墻上,那幅“中興華夏半導體,芯系全球高科技”的對聯已微微泛黃。
老人腕間的卡西歐電子表指針跳動,仿佛在丈量中國芯與世界領先水平的距離——從0.35微米到14納米,再到未來的每一納米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