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點半的晨曦中,警燈劃破寂靜的街道;執行干警亮明身份的瞬間,被執行人從推諉到低頭的神情變化;鏡頭前法官釋法時的嚴謹與調解時的溫情……7月8日至10日,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聯動新野縣法院、南召縣法院、宛城區法院,連續三天開展“執行直播”活動,通過省市媒體鏡頭,將一場場真實的執行現場從線下搬到線上,讓數十萬網友跟隨鏡頭直擊執行一線,在“看得見的正義”中感受法律的威嚴與溫度。
鏡頭聚焦:三日連播勾勒執行全景,細節里藏著法與情
7月8日清晨5點40分,新野縣法院辦公樓前,10輛警車整齊列陣,30余名執行干警整裝待發。“開始行動,出發!”隨著副院長魏少永一聲令下,隊伍兵分多路奔赴現場。在違法建房被執行人何某家中,面對其兒子“我爸沒犯大事”的抵觸,干警蹲在門口耐心解釋:“違法建房影響的是公共利益,法院裁定有法律效力,逃避只會影響征信。”鏡頭記錄下何某從質疑到配合的全過程,最終他當場履行2萬元罰款,彈幕里“執法有耐心”的點贊刷屏。
次日,南召縣法院的執行直播聚焦民生案件。在縣城某小區,執行干警突擊圍堵拖欠貨款的被執行人時,對方起初拍著桌子喊“沒錢”,法官對著鏡頭亮出判決書:“這筆貨款拖了兩年,今天當著網友的面,咱們把法理說清楚。”直播壓力與法律威嚴下,被執行人紅著臉當場結清欠款。而在勞務合同糾紛現場,法官看著被執行人遞來的病歷單,鏡頭前組織雙方調解:“他先還一部分,剩下的按月付,行不?”網友留言“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的評論,成了最生動的注腳。
7月10日,宛城區法院的直播則展現了執行的“廣度”。10余輛警車穿梭在市區,長江東路某社區,干警敲響被執行人家門時,鏡頭懟近門縫里的眼神;棗林街道二十里屯村,湖南桑植法院干警跨省協作拘傳時的嚴肅;淯陽花園儲物間,法官指揮搬離雜物時的細致……從民間借貸到占有排除妨害,多起案件的執行畫面在直播中無縫切換,20余萬網友在線“圍觀”,評論區“原來執行這么難”“為法官點贊”的互動持續升溫。
線上亮劍:從“線下執行”到“云端見證”的法律深意
這三日的執行直播,絕非簡單的“現場轉播”,而是司法公開在數字時代的深度實踐。當鏡頭對準執行干警宣讀裁定的嚴肅神情、強制拘傳時的規范動作、調解時的耐心傾聽,實則是將“紙上法律”轉化為“可視正義”,讓公眾直觀理解“生效裁判必須履行”的法治原則。
法律的強制性在鏡頭下被具象化——新野法院對拒不配合的趙某果斷拘傳時,干警那句“生效調解書不是廢紙”通過直播傳遍全網;南召法院扣押被執行人車輛時,法警貼上封條的特寫鏡頭,讓“欠債不還必受懲戒”的信號穿透屏幕。這種“可視化強制”,不僅震懾了潛在的拒執者,更讓公眾明白“法律紅線不可碰”。
而線上互動的普法價值更顯珍貴。南召法院法官在直播中解答“借錢不還會怎樣”,宛城法院干警解釋“夫妻共同財產可執行”,新野法院通過案例科普“違法建房的法律后果”……一場場直播成為“移動普法課堂”,讓群眾在圍觀中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權利要主張,義務須履行”的法治精神。
媒體鏡頭的介入更賦予執行活動“雙重監督”意義。省市媒體記者全程跟拍,既記錄執行干警的規范執法,也見證被執行人的權利保障——宛城法院干警避開孩子視線拘傳被執行人時,鏡頭特意給到干警輕拍她肩膀的動作;南召法院政協委員現場監督時的點頭認可,都通過直播傳遞出“陽光執行”的信號,讓司法公信力在透明中不斷累積。
品牌深耕:南陽執行直播書寫法治公開新答卷
連續三日的執行直播,是南陽中院自2017年開創“執行直播”品牌后的又一實踐。從最初的單場嘗試到如今的常態化聯動,從個案執行到專項行動,南陽法院用180余場直播、1.21億人次關注的成績單,證明了“執行直播”不僅是破解執行難的“利器”,更是推進司法公開的“窗口”。
正如南陽中院政治部宣傳處負責人陳立麗所言:“執行直播不是‘作秀’,而是讓群眾走進司法、理解司法的橋梁。”當新野的溫情、南召的民生、宛城的廣度在鏡頭下交織,呈現的不僅是執行干警的辛勞,更是一座城市對法治的堅守——讓勝訴權益從“紙上”走到“賬上”,讓公平正義從“抽象”變得“具體”。
據悉,南陽中院將繼續打磨“執行直播”品牌,讓鏡頭更多聚焦群眾關切的案件,讓法治聲音通過云端傳到千家萬戶,在“看得見、聽得懂、能參與”的司法實踐中,筑牢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圖/杜明)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