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的6、7月份是一些人的“鯉魚躍龍門”,也是一些人永遠的“噩夢”,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高考。
雖然經常提到,高考失敗不是人生的失敗,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道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影響力。
所以家長們都想要孩子獲得一個好成績,獲得一個好人生。
那么導致爸通知自己的孩子去打工,媽媽直接換了家里面的鎖,不讓他進家門?
一、
一般而言小凱(化名)的成績并不算多差,高考物理類獲得了一個575分的成績,不論在哪個省份上個普通一本是沒有問題的。
但這個前提是,他以前不是尖子生,他讀的不是長沙的長郡中學。
長沙市長郡中學在全國的排名有的是時候是第四,有的時候是第六,不論怎么排,它都是全國前十的中學。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光緒年間,剛剛開始的時候叫做“長沙府中學堂”,是一所百年名校。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所公立高中,是歸教育局管的。
所以小凱在初中的時候考上這個高中,怎么也算是一個尖子生,甚至說一句“人中龍鳳”都行。
2024年高考的時候文科狀元和榜眼都被長郡中學包攬了,理科也有四名學生躋身前十,并且該年清北上岸的有75人,600分以上的高達710人,一本上線率超過90%。
綜合以上,小凱575分的分數甚至可以說是很差,。
小凱父母在后面說的“必須考上985,不然就不送我讀大學。”的話其實不算是“不合理” 的請求。
因為小凱以前的成績確實有年級前百,離清北真的很近。
那么是什么讓小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二、
直接原因是因為手機。
沒錯,就是現在家長們常掛在嘴邊的,“你成績不好就是你手機玩多了”,可以說小凱的事情又加重了刻板印象。
那么為什么又要給呢?
其實現在這個社會,移動支付那么泛濫的情況下,孩子可以說是必須要手機的,一是因為經濟需求,二也是因為社交需要。
讀書是不能死讀書的,學生也是有社交需求的,并且社交其實也進一步鍛煉了學習的能力。
在高二的時候,小凱就得到了屬于自己的手機。
小凱父母其實仍然有猶豫,還叫小凱寫了保證書,要好好學習,不能沉迷手機,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起了反效果,小凱日益沉迷手機,放松了學習。
成績就是這樣,不進則退,小凱的成績變得不能看。
當然,此次的成績肯定不是一次就這樣的,小凱的退步是一步步的,中間父母也發現了,也逼迫了但是仍然沒有用。
三、
在成績出來后,小凱拒絕了父母的安排,這讓親子關系進一步地僵硬。
母親的態度是,很失望,認為小凱沒有悔改之心,各自安好,父親的態度是,留在家里規規矩矩,要么就去縣城找一個包吃包住的工作或者去長沙找工作。
這個掃地出門的態度,足以見得親子關系僵硬到了什么地步。
小凱對媒體說,我會羨慕別人的父母,我父母非常傳統,會用極端方式逼我就范。
而心寒是一步步的,不是一天就形成的,也不是一次的失敗造成的。
究竟是孩子先對父母關上溝通的大門,還是父母逐漸累積出來的失望,使得讓他們把孩子掃地出門。
其實都有。
孩子的叛逆和墮落讓父母失望,讓父母恨鐵不成鋼,甚至拿出了切斷關系的武器,在媒體的溝通下,母親說,認為他沒有悔改之心。
父母的不理解和嚴厲的手段又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和不理解,關上了溝通的大門。
四、
先說說家庭教育方面。
現實中,很多家長視電子產品為洪水猛獸,自以為堅壁清野控制手機,就能讓孩子專注學業。
實際上,與其苦惱于“玩手機”這個結果,不如從源頭上思考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錯誤的教育方式、現實生活的壓力,才可能是將孩子推向手機的源頭。
“快點起床”“作業寫完了嗎”“幾點了你還玩手機”“手機交出來”固然都是愛孩子的表現,但也是逼孩子的表現。
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方面,那么問題來了,一個十五六歲,甚至參加完高考的孩子還是一個“孩子”嗎?
需要知道,人生不只是父母的,也是自己的。
有的學校在高三的時候甚至會舉辦成年儀式。
固然,十八歲的人確實也不能說擁有完整的“三觀”,但是還是需要有一點的,不能到了這個地步,還是說是一個“孩子”。
五、
家長和學生都需要認識到,高考只是一道坎,不是人生的全部。
著名博主石侃高中時他是省內最好高中之一的重點班學生,然而,高考那一年他“考砸”了,加上填報志愿前,他沒有做任何“功課”,把報志愿的工作全權交給了家長。
就這樣,他第一志愿落選,最終石侃去了他完全不了解的第二志愿,那是一所二本院校的邊緣專業。
從一個重點班學生到二本的學校,這比小凱的情況還糟糕。
但是高考的失利沒有讓石侃從此停滯不前,大四期間,他花了大量時間在中科院計算所實習,參與了眾多項目。
畢業后,石侃去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讀研究生,最終在導師的推薦下,石侃成功申請到了帝國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的博士,并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如何面對失敗把人變成了不同的樣子,走在了不同的道路上,“冷戰”和掃地出門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甚至會加重矛盾。
小凱的問題不只是父母的問題,小凱自身也需要端正自己的態度。
家長需要認識到一個好的成績,一個好的人生到底是孩子的期望還是自己的期望,不要把自己認為好的甚至是自己失去的在孩子身上找到。
孩子也不要放棄溝通,父母始終是父母,當然這個前提是愛你的父母,從小凱這件事情上,家長并不是不在乎他,不過控制欲以及辦法過于極端。
溝通是橋梁,家長在孩子面前不要想著端著家長的“架子”和面子,孩子在父母面前也要學會溝通和分享。
當然,這些都是片面的,家庭教育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難題,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
但是,有著想要解決的心,總是沒錯的。
參考資料:
北京日報《銳評|尖子生被“掃地出門”?高考成績失常,“冷戰”不是應對之策》
紅星新聞《快評丨尖子生高考575分被趕出家門,父母決絕就能“治”好孩子嗎?》
中國青年報《人生這張試卷,你要怎么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