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2年的俄烏沖突,到2025年6月美國出動B-2轟炸機打擊伊朗核設施,美國均體現出了強悍的衛星偵察能力。
美國衛星拍攝的伊朗核設施照片
美國的衛星偵察實力
理論上來說,在俄烏戰場上,美國的衛星有看到俄軍在地面上每一條戰壕的能力。
烏軍能在戰場上和俄軍打得有來有回,和美國對其開放衛星偵察系統密不可分。
而在打擊伊朗的時候,美國也是死死盯住了伊朗的核設施,并且在進行打擊后用衛星偵察系統拍攝了很多觀察戰果的照片。
伊朗核設施被打擊前后的衛星圖
這種種情況都說明了美國通過其衛星系統,有了足夠強大的衛星偵察能力,可以在軍事行動中完成戰場偵察、目標追蹤、戰果評估等等環節。
那么美國能用衛星系統對戰場進行偵察,中國可以嗎?
答案當然是:可以。
中國的吉林一號
當前國際上主流的“衛星偵察系統”分為兩種,一種是光學衛星,一種是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前者顧名思義,是一種通過“拍照”的手段進行偵察的衛星。后者就是一種搭載了雷達的衛星,通過往地面上發射電磁波并進行回收、分析,從而成像的雷達系統。
目前國際上服役最多的自然是光學衛星,它技術門檻低并且相對便宜。
在光學衛星方面,美國服役了大量“光學偵察衛星”,中國也有大量的類似衛星設備,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國的“吉林一號衛星組”。
“吉林一號衛星組”是一個從2015年開始建設的衛星系統,截止至2024年12月已經有117顆衛星在軌。
吉林一號衛星系統
并且該衛星組還在持續性的增加在軌衛星數量,按照我國的規劃,到2026年年底,“吉林一號衛星組”的在軌衛星數量將達到300顆,這相當于在現有的基礎上翻了一倍的衛星數量。
當前“吉林一號”已經能實現覆蓋全球陸地面積99.98%的區域,每天觀察一處地點38~40次。
如果我們和別國開戰,需要重點觀察一處地方,那么“吉林一號”能實現每隔10分鐘左右對這個地方拍攝一次。
吉林一號10分鐘就能再次拍攝一處地點的照片
并且這是“吉林一號”目前的觀察能力,等2026年“吉林一號”完成300顆衛星組網,那其戰場偵察能力還能進一步提升。
所以當前的中國其實也有了不弱的衛星偵察能力,我國要是進入戰爭,也能依靠衛星偵察系統獲得戰場上詳細的信息。
并且中國的“吉林一號”還和美國的軍事偵察衛星有一點不同,那就是該款衛星系統是一款主要投入民用的衛星系統。
“吉林一號”是一款“高分辨率光學遙感衛星”,主要還是用于拍攝農田、森林、海洋等地區的照片,用于農業、林業、氣象、海洋等領域的管理和發展。
吉林一號本質上是一款民用衛星
比如說大興安嶺某一處地方失火了,“吉林一號”就能快速拍攝照片并進行分析,然后報道火情。
再比如有哪個地區的農田被非法占用,“吉林一號”就能發現,隨后進行通報。
“戰場觀察能力”,其實是吉林一號具備拍攝高清照片能力的同時,附帶的能力。
而這種“民用為主,軍用為輔”的路線,也是很符合中國在軍事發展中的軍民融合思路。
這種軍民融合帶來了一個極大的優勢,那就是極大的降低了其維持成本。
衛星系統民用能極大降低維持成本
畢竟衛星系統投入民用是能持續產生經濟收益的,但是投入軍用,從經濟角度上看就只有支出沒有收益了。
搞軍民融合,衛星系統平時民用持續產生收益,到戰爭時投入軍用,成本一分攤,就比純軍用的衛星系統便宜太多了。
因為搞軍民融合更便宜,所以衛星系統還能不斷提升規模。“吉林一號”能搞到300顆衛星組網,核心原因就是它可以投入民用,能產生巨大收益。
而“民用衛星”在不斷提升組網規模后,進一步提升了性能,又反過來增強了其軍事能力。
衛星系統受民用需求擴大規模,能提升軍事能力
美國方面從冷戰到上世紀時,一直都是搞純軍用的偵察衛星系統。但是這幾年美國看中國搞軍民融合搞得風生水起,就也開始了搞軍民融合。
美國方面的“軍民融合”主要是放開對衛星系統建設的限制,這會使得美國民間出現一堆專門用于提供相關衛星服務的企業。等戰爭爆發,美國軍方就能從這些公司那買衛星服務。
在俄烏沖突中,就有大量美國或歐洲國家的民間科技公司獲取到了美國軍方的訂單,為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服務。
美國衛星拍攝的俄烏戰場
中國的雷達成像衛星
除了“吉林一號”這種光學衛星,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我國也有,并且種類還不少。
比如說“高分系列”,目前已經發展到了高分三號,能覆蓋整個地球表面積68%左右。
而這種雷達成像的衛星,在精準度上其實不比光學衛星差。比如像下面這張照片,就是用雷達成像衛星拍攝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能看出其精準度極高。
雷達成像衛星拍攝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當前這類衛星和光學衛星比,在效果上最大的劣勢就是拍不出彩色照片。但是對于投入軍用,雷達成像衛星有時候比光學衛星更好用。
畢竟光學衛星也可能出現地面被云層遮擋的情況,受氣象影響較大。而雷達成像衛星全靠回收和分析電磁波,可以做到全天候拍攝。
當前中國在合成孔徑雷達和光學雷達領域都有極高的造詣,這兩種雷達配合使用,基本能滿足解放軍所有的衛星偵察需求了。
氣象因素會影響雷達使用
所以在衛星偵察領域,中國是毫無爭議的走到了世界前列,甚至是相較于西方有很多獨到的優勢。
信息來源:
【1】中國科學院·《【中國新聞網】國際首次!中國多基線干涉合成孔徑雷達全球測繪系統成功在軌應用》
【2】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數說“高三”|以數為媒,帶你了解“太空神探”高分三號》
【3】觀察者網·《“吉林一號”在軌衛星達117顆:全球每年6次覆蓋,最高精度0.5米》
【4】環球網·《【環時深度】從商業衛星到社交媒體,西方科技公司深度介入俄烏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