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數說的述說 的 第508篇 原創文章
六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交和郵儲)的網貸助貸業務基本已經退出市場,甚至國有大行的子公司直銷銀行即使面臨盈利和生存雙重危機也都毅然退出了網貸業務。
按照最新的網貸業務監管辦法,如果10月1日之后這些大行沒有公布合作網貸機構的白名單,那就意味著它們徹底和網貸業務說再見了。大行的退出,算是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至少系統性風險爆發概率小了。接下來,壓力就給到了股份制銀行和區域性銀行,尤其是那些還在和網貸平臺合作的中小銀行,它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才是真正的考驗。
另一方面,雖然監管要求網貸利率壓降到24%以下,但現實情況并不樂觀。不少平臺還在玩“擦邊球”,比如用權益商城、會員費之類的花樣變相維持高利率。為什么它們不肯老老實實降利率?核心原因還是不良率太高,定價24%以下根本覆蓋不了壞賬,甚至可能虧錢。如果后續更多低成本資金的銀行退出,那些還在接盤的銀行可能就是“擊鼓傳花”的最后幾棒。一旦市場資產荒有所緩解,網貸平臺沒了新資金流入,風險很可能會集中爆發。
未來評判網貸平臺是否靠譜,關鍵看兩點:一是規模,規模越大的平臺抗風險能力越強,二是實際控制人在哪兒,即使平臺再大,但如果老板早就跑到國外了,那風險絕對極高,賺了錢就跑路,爛攤子留給銀行和投資人,這種模式注定不可持續。
國有大行撤得干干凈凈
名單制管理一出來,國有大行退出的信號就已經很明確了。今年4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新規里,白紙黑字要求銀行總行必須對合作的網貸平臺和增信機構搞“名單制管理”,而且名單得在官網和App上公開。10月1日之后如果沒公布名單,就等于徹底退出合作。從目前情況看,工農中建交和郵儲這六大行,基本已經悄無聲息地撤出了網貸助貸市場。雖然沒一家公開宣布“我們不干了”,但實際動作很誠實。國有大行主動業務收縮,大行過去兩年一直在壓降網貸規模,比如工行早在2023年就大幅縮減了和高風險平臺的合作。至于唯一一家有直銷銀行牌照的大行,扛著子公司不盈利甚至生存危機的壓力也絕對不碰網貸,可見國有大行的堅守和底線。監管也重點盯著大行,采用罰單倒逼整改,今年上半年六大行光信貸違規罰單就吃了115張,其中“貸后管理不到位”“貸款審查不嚴”成了重災區,逼得它們加速清理網貸業務。的確國有大行自營也做好的好,大行現在更傾向基于自家手機銀行等自有電子渠道做消費貸,雖然賺的少點,但也安心,對外部平臺基本“只還不借”。
為什么大行撤得這么堅決? 說白了,它們錢多、用戶廣,萬一在網貸上踩個大雷,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現在退得早,等于提前拆了顆炸彈。
平臺玩花樣,中小銀行恐成“接盤俠”
監管的網貸新規里面核心就是壓降網貸的利率,雖然監管想壓利率的初衷是好的,但現實很骨感,24%的利率紅線下,不少平臺根本活不下去。
為啥非做24%+不可?那就是不良率撐不住,網貸的客戶多是征信“次級”人群,壞賬率普遍超過15%。如果利率壓到24%以下,扣除資金成本、運營和獲客費用,平臺是真要虧錢的。一切擦邊球花樣都是為了生存,比如之前的“雙融擔”模式,把一筆貸款拆成兩份合同,一份是銀行24%以內的“正規軍”,另一份是擔保公司收的“咨詢費”,實際利率輕松突破30%。還有些平臺搞權益商城捆綁銷售,買會員才給貸款,變相抬利率。網貸平臺也不想違規啊,但現實就是不違規就活不下去。
誰在冒險接盤?大行撤了,但部分中小城商行、農商行反而沖進來接盤。為啥?它們零售業務弱,想靠高息貸款沖規模,而且資金報價開到7.5%,利潤看著挺誘人。但這種玩法風險極高,目前各個平臺的資金鏈都緊繃,還在做高利率網貸的中小助貸機構,資金量只剩去年底的60%左右。如果更多銀行退出,擊鼓傳花直接嗝屁,平臺可能直接斷血。最主要是定價倒掛風險,某助貸機構算過賬,安全目前的不良率,盈虧平衡點就得30%以上。萬一不良再跳升,利率降下來是放一筆虧一筆。
一旦資產荒緩解(比如經濟回暖、企業貸款需求起來),銀行肯定優先把錢投向更安全的領域。這些高利率網貸沒了新資金續命,壞賬大概率會炸雷。現在的確銀行自營的抵押貸和信用貸風險大量在暴露,但那些是看得見的,網貸一旦爆雷,最后接盤的銀行,可能血本無歸。
選合作方規模是鎧甲,老板跑沒跑路是底線
大行撤了,但網貸需求還在。區域性銀行的確現在面臨資產荒和不良率高的雙重壓力,不做網貸現在死,做了網貸至少還是未來死,如果是這種情況的,還想和平臺合作,重點盯緊兩條硬標準。
第一條硬標準是規模生死線,頭部平臺如螞蟻、微眾,用戶超億級,風控系統和資金調配能力碾壓小公司。哪怕遇到壞賬潮,也有騰挪空間,小平臺抗風險能力極弱。中部助貸機構,如果因合作銀行撤資,三個月內業務縮水70%,估計就直接裁員關停了,銀行的原來預期的固定收益就是固定不良了。
第二條硬標準是老板人在哪,這比財報更重要。實控人跑海外=高風險信號,不要看每年披露多少盈利多少收入,甚至買樓買地的,這種故事在房地產領域發生的還少么?如果實際控制人都在國外的,又是干的金融的事兒,他想干啥,猜都不用猜。建議還是要有第三方介入定期信息披露,比如各地互金協會,平臺實控人是誰,在哪里?如果變更必須48小時內公開。如果連這都做不到,老板在國外躲著永遠不回來的,建議直接拉黑。
國有大行全身而退,網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確實降級了。但對中小銀行來說,真正的壓力測試可能還在后頭,高利率資產是泡沫,24%+貸款就像帶刺的玫瑰,看著香,扎一手血。一旦資金退潮,壞賬浮出水面,區域性銀行的撥備和資本金能否扛住?看清平臺規模、盯死老板動向,或許是小銀行少踩坑的最后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