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民聲直通車”反映,十六鋪碼頭至復興東路輪渡碼頭之間的外灘濱江觀光道有多處地磚碎裂,且長時間未予修補,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投訴市民還稱曾目睹從輪渡下來的游客踩上碎磚差點摔倒。
地磚碎裂程度如何?為何遲遲不能修繕?記者前往現場調查。
圖為碎裂地磚。
700余米觀光道有多處地磚碎裂
7月9日晚上,記者來到復興東路輪渡碼頭附近。此時有一班輪渡剛好停靠在碼頭,正值暑期,輪渡上除了騎電動自行車過江的通勤市民及外賣員之外,大部分是中外游客,甚至有不少旅行團組團乘輪渡過江。
記者跟隨人流上臺階至濱江觀景平臺,向十六鋪碼頭方向步行不到一分鐘,就看到了一處碎裂的地磚。該處地磚并非單塊碎裂,而是東西向一整行破碎,碎裂寬度從江邊護欄到草叢貫通整個濱江觀光道。仔細觀察發現,碎裂部分呈灰白色,與周圍的灰黑色有明顯不同,依稀能看出修補痕跡,碎裂地磚旁有金屬邊框支撐,但目前邊框已經變形。一整行二十余塊地磚,碎裂嚴重的幾乎已成粉末狀或碎石子狀,碎裂程度較輕的也有多處裂痕,甚至有碎磚塊被踢到路面上。此處擺放有一個破舊的警示樁,但上面的字樣是“禁止停車”,看似只是臨時用于此處進行安全提示。
地磚碎裂較嚴重。
繼續朝十六鋪碼頭方向前進,記者發現,碎裂的地磚并不止位于復興東路輪渡碼頭附近的一處。700余米的觀光步道上,有超過10處類似的碎裂區域,較為嚴重的有三四處。這些碎裂的整行地磚都位于江邊護欄一段與另一段的銜接處,且均有金屬框架支撐。而除了這些較為“規律”的碎裂外,觀光步道上還有多處地磚出現裂紋和松動,記者步行的20多分鐘時間內,幾乎每隔幾分鐘就會無意踩上一塊松動的地磚,腳下發出“咯噔”一聲,加上部分區域燈光照明不佳,如果步速快的話很容易因此摔倒。
碎裂區域位于護欄一段與另一段的銜接處。
步道使用與維護存在矛盾
此處觀光步道幾乎是游客從復興東路輪渡碼頭出發到達十六鋪碼頭的“必經之路”,復興東路輪渡碼頭的“東復線”因能看到東方明珠和陸家嘴“三件套”,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很多游客從輪渡上下來后,沿途欣賞對岸浦東夜景,順路前往十六鋪碼頭乘坐觀光游船。
與記者同時間走上觀景平臺的一批旅行團游客,就步履匆匆趕往十六鋪碼頭,同時還有許多市民在此處跑步鍛煉,多重因素疊加使得這段路人流量極大。記者沿途觀察,不少游客會踩上碎磚,有的被絆得踉蹌,也有帶小朋友的游客會提醒孩子“不要奔跑”,而夜跑的市民顯然已經習慣這些碎裂地磚的存在,他們通常選擇放慢腳步,從碎裂程度較輕的部分通過。
該平臺人流量很大。
“這地磚成這樣一年都不止了!”一位夜跑的市民告訴記者,他每天鍛煉都從此處經過,據他觀察,這些地磚并非沒有經過修繕,而是修繕不久后被再次踩踏,導致碎裂程度進一步加重,“現在還好點,之前地磚之間的高度差能超過十公分!”
碎裂的地磚是否有維護?又應該由誰來維護?黃浦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該景觀平臺主要由市屬某國企建設和維護,此前黃浦區相關部門也曾聯絡督促其進行修繕,預計今年能修復完成。
記者致電該企業工程負責人,據他稱,這一平臺建設完成于2017年,2017年底為配合黃浦江核心段兩岸全線貫通,對市民正式開放,并將景觀平臺管理工作移交區相關部門管理,但設施維護工作一直由該企業負責。
這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破裂的地磚位置為建筑結構變形縫處(即上文所述“護欄銜接位置”),橫貫建筑東西方向,金屬框架為變形縫蓋板支撐,加強局部受力,但不能承受車重。而破裂的原因并非市民游客踩踏,而是因為綠化養護單位需每日灌溉平臺綠化,灌溉用水通過運輸車輛(重量超過2噸)運送至景觀平臺,地磚受力后破裂,變形縫處結構更為脆弱,因此損壞更嚴重。
綠化用水運輸車輛。 相關單位供圖
如上文市民所說,變形縫處的破裂確實已經多次修復,但綠化維護主要由市政部門負責,而地磚則由該市屬國企維護,因此出現了平臺路面使用與維護的矛盾,而景觀平臺設計之初為通行步道,未考慮車輛行駛需求,很難在后期進行局部加固和維護。
目前,相關單位已經制定了總體維修計劃,預計維修將在國慶節前完成,將對有安全風險的結合變形縫構造先行維修,對綠化灌溉需求在維修方案中也會考慮增加布置自來水管,避免綠化車輛行駛。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師夢嬌
微信編輯: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