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上游品牌廠商鎖定了行業大部分利潤,卻未能承擔起“鏈主”責任。帶來的安全風險,最終是消費者以肉身“買單”。
01 掀翻“定價權”牌桌
醫美亂象,再次被聯合“重拳出擊”。
7月4日,公安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將采取有力措施,將打擊矛頭對準醫療美容領域中危害嚴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犯罪活動。
就在幾天前的6月末,央視記者調查并曝光了“醫美速成班”背后的行業亂象,引發廣泛關注。
“黑醫美”機構,將毫無醫學背景的普通人,幾天內包裝成“專業醫美師”,甚至提供非法渠道購買醫美藥品。
圖源:央視網
威脅生命安全的重罰之下,依然有人不斷“前仆后繼”,根源在于醫美行業潛在的巨大利潤空間,讓不法分子從中謀取套利機會。
行業“暴利”,大多數被上游品牌廠家賺走。
局內其余各方,不合規者鋌而走險;合規但話語權偏弱的一方,要么“擦邊”賺錢,要么不堪壓榨掀翻牌桌。
不久前,“互聯網醫美第一股”新氧(NASDAQ: SY)與艾維嵐品牌方長春圣博瑪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簡稱“圣博瑪”)的“互撕”戰,將醫美利益鏈的“定價權”,展示在公眾視野中。
6月初,新氧旗下品牌“新氧青春診所”,在其小程序上推出多款艾維嵐相關產品。其中,“奇跡童顏-水光打法(艾維嵐版)”項目報價為5999元/針。
根據艾維嵐生廠商圣博瑪的官方建議價,單只艾維嵐童顏針價格為18800元。也就是說,新氧的報價比圣博瑪的官方報價,低了至少三分之二。
這無疑引起了圣博瑪不滿。
6月13日,圣博瑪在艾維嵐官方公眾號發表公開聲明,表示新氧旗下自營診所“新氧青春診所”銷售的艾維嵐童顏針“未通過其授權渠道采購”、“產品正規性存疑”、且“相關醫護未受訓,存在產品與操作雙重安全隱患”。
艾維嵐“致廣大消費者的正式聲明”,來源:艾維嵐官網
對此,6月16日,新氧在公眾號“SoYoungClinic新氧青春”回應稱,自己所售產品均為正品,且支持國家UDI系統驗真;相關醫生均持有國家認證的醫師執業資格證,經過內部考核和培訓。同時在該回應中,新氧指責圣博瑪“無端抹黑”、“干涉定價權”等。
圖源:公眾號SoYoungClinic新氧青春
次日,新氧于公眾號“新氧青春福利”發布“不致歉聲明”。該“聲明”提到,新氧確實把艾維嵐的產品價格“打下來了”,同時還喊出了“不為少數有錢人服務”、“青春面前、人人平等”等勵志口號。
圖源:公眾號新氧青春福利
目前,上述兩次聲明均已在新氧公眾號刪除。接著,6月19日,新氧創始人在“新氧金星”發表文章《“天價童顏針”的定價迷思》。文中稱,明明是超低的成本,卻非要定出2萬左右的終端消費價,這“非常不合理”。
圖源:公眾號新氧金星
他表示,上游生產商高價壟斷的行為,讓整個行業苦不堪言:“2萬塊的童顏針,讓高端人群去海外消費,讓普通老百姓消費不起,讓黑醫美大行其道,讓行業不被社會待見,最后高端機構也沒賺到錢,普通機構又參與不了……”
新氧的一連串操作,固然有轉移輿論視線之嫌,但也以“掀桌”姿態,將醫美“上游吃肉,下游喝湯”的生態,從行業內秘而不宣的“潛規則”,推向了公眾視線。
02 “不均衡博弈”激化
掌握了技術專利和原材料的上游廠商,不僅牢牢控制了行業話語權,還鎖定了大部分的產品利潤。
2024年,“玻尿酸巨頭”華熙生物(688363.SH)主營產品玻尿酸填充劑的毛利率為84.37%,借助相關玻尿酸產品及其衍生品,華熙生物多年穩坐醫美龍頭寶座。
同年,“新貴”巨子生物(02367.HK)憑借膠原蛋白相關產品實現毛利率82.1%。其中,可復美械字號產品在2021年的毛利率高達88%,助推巨子生物的營收規模五年內擴張近六倍。
這些上游生產研發企業通過學術會議、培訓贊助等“硬推廣”,以“捆綁銷售”或“培訓授權”方式設置渠道管控,或通過技術壁壘和分級定價的方式設置價格壟斷,間接或直接影響下游產品或服務價格。
在經濟上行期或新產品爆紅的初期,在這種模式里,產業鏈中下游還能分一杯羹。
但受大環境影響,爆款新品不斷上市、上游尚且內卷,中下游利潤進一步承壓,行業矛盾開始激化。
浙江頭部醫美連鎖機構瑞麗醫美(02135.HK)連續四年虧損;*ST美谷(SZ:000615)2024年收入同比下降20%,歸母凈利潤虧損3.5億元。
敢于“掀桌”的新氧,依賴機構客戶的主營業務“信息與預約服務”,營收規模從2023年的11.51億元降至2024年的9.29億元。其全年凈虧損近5.9億元,過去4年總虧損達6.64億元。
對醫美機構來說,一方面受到上游擠壓,另一方面來自下游客戶的獲客成本,亦居高不下。
行業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醫美、口腔、植發等行業,在抖音平臺獲客的平均成本價格在200元-300元/人。某連鎖口腔品牌市場總監表示,在本地生活平臺投信息流廣告,獲客成本高達300元/人,一般 10個人里只有1個會成交。
具體到醫美機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等機構調研數據,2021年醫美機構平均獲客成本,已攀升至3000到5000元左右,而凈利率僅維持在1%-10%左右。
醫美利潤分配失衡的“倒金字塔”格局,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鋰礦巨頭與鋰電和汽車廠商的關系類似。
與新能源下游企業還能布局上游礦產不同,醫美產業鏈中下游機構向上游突破,面臨極高的技術壁壘和監管門檻,幾乎無法改變被動局面。
03 缺位的“鏈主”責任
品牌廠商攫取行業多數利潤的同時,卻未能承擔起“鏈主”責任。
他們顯著忽視了對中下游醫美機構的監督、管理與技術支持,直接或間接導致行業亂象叢生,發展不可持續。
部分廠商,僅提供所售產品的基礎操作培訓(如設備使用、注射手法),但對機構的合規經營、醫療安全、倫理審查等關鍵環節,缺乏審查和系統性監督。
同時,為提升采購量,不少廠商還放寬資質審核,未建立對違規機構的黑名單制度。
為覆蓋高昂獲客與合規成本,正規醫美機構不得不壓縮服務時間與質量,形成體驗下降→復購降低→獲客壓力加大的惡性循環;或“貼牌代工”亂價失序。而“黑產”機構,則趁機火中取栗。
虛假宣傳、“黑產”非法行醫、產品假冒偽劣、手術操作不當、術后服務缺失等惡劣行徑,也由此滋生。正規與不正規,甚至無法分清。
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傳導至消費者端。安全風險與消費維權難,引發行業整體信任危機。
而看似“隔岸觀火”、責任隱身的上游廠家,一系列“多米諾”連鎖反應后,品牌也會被反噬。這其中,就有艾維嵐童顏針的“超適應癥”爭議。
不同的醫美針劑,均規定了其適用的醫美項目和適應癥,在超出適應癥的醫美項目中使用該產品,即為“超適應癥”(Off-label use)注射。
據劉女士描述,她在去年5月21日接受廣州媛頌醫療美容機構的醫生推薦,通過艾維嵐童顏針減輕眼底細紋的問題。
使用后,劉女士發現自己出現了輕微的眼袋。且隨著時間推移,她的眼袋問題越來越嚴重,先是腫、痛、脹、輪廓變形,還多出了兩個眼袋無法去除。
碾轉咨詢各大醫療美容機構后,劉女士得知艾維嵐不適合注射在其他有軟組織的地方(即眼睛周圍)。隨后,劉女士向媛頌醫美提出,包括修復眼袋、全額退款、公開承認失誤等多項訴求。截至目前,雙方仍未達成一致。
圖源:視頻號劉笑如劉笑如
業內人士指出,童顏針(聚左旋乳酸填充劑)獲批的適應癥,為糾正中重度鼻唇溝皺紋。當臨床“超適應癥”用于眼周等部位時,若注射濃度或層次不當,可能因局部腫脹或吸收異常,引發并發癥。
劉女士與媛頌醫美關于童顏針“超適應癥”爭議,并非孤例。在醫美行業年均超10 萬例的糾紛投訴中,超適應癥使用引發的爭議,占比達37%。
來源:公眾號針畫InjArt
業內人士透露,實際操作中,醫美“超適應癥”使用是常態。從監管上看,因“超適應癥”受到懲罰的,往往是醫美機構。但如品牌方公開宣傳“超適應癥”應用,也會受到連帶責任。
更常見的是,品牌方對醫美機構“超適應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其銷售人員個人授意機構如此操作。
這些行為,是否應承擔連帶責任?這方面,現有監管法規框架仍存空白,需要進一步完善與細化。
“超適應癥”只是產業鏈利益不均衡博弈之下,醫美機構被擠壓下增厚利潤的“巧思”之一。更多的“巧思”,被異化為消費終端投訴沖突。
筆者搜索黑貓投訴發現,關于醫美投訴量達到4526起,其中多數涉及術后問題、誘導消費、美容貸、維權難等行業通病。
圖源:黑貓投訴平臺
這些沖突,最終是消費者以經濟損失乃至生命安全,承擔了所有。
利益、責任與義務,需要在陽光下得到規范。
6月18日,醫保局發布《美容整形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旨在改善當前醫美圈畸形的定價方式。
這一定價方式,不僅上游生產商的研發能力可得以體現,中下游醫療機構的服務內容、服務質量也將進一步被“定價”與規范。同時,該指南將加速醫藥分離,推動醫美消費更加透明、清晰,有助于改善行業沖突、理順利益紛爭。
未來的醫美行業,有望走向上游“盯技術”,中下游“重服務”的健康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