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作用,2025年7月7日,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醫學技術學院“溯味巴渝”三下鄉實踐團隊走進重慶市萬州區,圍繞萬州烤魚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開展實地調研。團隊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對萬州烤魚培訓中心、天生城文旅街區及12家代表性烤魚店鋪進行了系統調研,全面探究這項源于長江漁家的古老技藝如何蛻變為帶動農民增收、促進青年創業的“金色引擎”,為鄉村振興“烤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共富路”。
圖為溯味巴渝團隊到萬州烤魚培訓中心調研
非遺技藝煥發時代生機:標準化傳承激活傳統技藝
在萬州烤魚培訓中心,實踐團隊見證了傳統技藝的現代化傳承。該中心創新推出“技藝+文化”雙軌教學模式,學員不僅需掌握“腌、烤、燉”三大核心工藝,還需深入學習烤魚背后的長江漁家文化。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萬州烤魚已形成從調味蔬菜種植、水產養殖到餐飲服務的全產業鏈,并通過涵蓋“技能標準、制作工藝、視覺系統、經營規范”的標準化認證體系為學員頒發全國通用技能證書,助力其創業就業。數據顯示,近年來該中心累計培訓學員超5000人,其中80%實現自主創業或穩定就業。
圖為烤魚培訓中心負責人帶領大家了解烤魚工序
一條魚“游”出共富新路徑:全產業鏈帶動鄉村發展
萬州烤魚的產業價值遠不止于餐桌。培訓中心與周邊鄉鎮簽訂定向采購協議,每年消化鮮魚超200噸,帶動300余戶養殖戶年均增收2萬元;配套的辣椒、花椒等種植產業亦蓬勃發展,形成“一魚帶多業”的聯動效應。更值得一提的是,優秀學員可優先獲薦至鄉村合作店鋪就業,或帶著技術返鄉創業“反哺”家鄉。這種“培訓—就業—創業”閉環模式,已幫助數十個村莊實現集體經濟翻番,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烤魚學員
創新驅動點燃創業星火:57種味型打開市場空間
“傳統需要堅守,但更要創新。57種味型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培訓中心研發負責人表示。團隊在調研中發現,中心研發的57種味型烤魚中,既有傳統的麻辣、泡椒味型,也有適應年輕人口味的芝士、咖喱等創新味型。這種融合現代烹飪技術與傳統配方的創新讓萬州烤魚突破了地域限制,成為青年創業的“低門檻高回報”項目。學員黃某在結業后返鄉開設烤魚店,月營業額突破10萬元,并帶動6名村民就業。在天生城文旅街區,第二代傳承人黃先生的瓦缸烤魚店憑借非遺技藝加持,年客流量達20萬人次,印證了“非遺IP”的市場潛力。目前,萬州已培育認證烤魚師傅超5000人,烤魚相關店鋪超過800家,帶動就業1.2萬人,產業鏈年產值突破52億元。
非遺“煙火氣”照亮振興路:新業態拓展發展空間
調研尾聲,實踐團隊總結道:守護非遺“煙火氣”,就是點燃鄉村“致富爐”。萬州烤魚的成功,在于將文化傳承、技能培訓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既守護了非遺的“根”與“魂”,又激活了鄉村的“產”與“人”。未來,隨著“烤魚+文旅”“烤魚+電商”等新業態的涌現,這一舌尖上的非遺必將為城鄉協調發展注入更持久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