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過節必提的酸奶竟然是“科技糖水”。
“難怪某些大品牌的酸奶越來越難喝了,每次喝酸奶,酸味沒有反而齁嗓子。”市場監管局曝光七大知名品牌酸奶是在掛羊頭賣狗肉后,一位網友評論道。
商家的文字游戲玩得真花
據市場監管局發布,這些酸奶的配料表的首位都是水,后面跟著的也不是生牛乳,而是白砂糖和其他看著就頭大的食品添加劑。
在某連鎖超市隨機抽取的二十多款款標有“酸奶”字樣的產品中,超一半以上的產品存在標簽誤導問題。
一款名為“原味發酵乳”的產品,正面用加粗字體寫著“生牛乳發酵”,翻到背面才發現,包裝折角處用與底色近乎融合的淺灰色字體印著“風味”二字,字號僅為正面標題的1/6。
“這些標簽不是設計失誤,是精準計算的‘視覺陷阱’。”
特別是近幾年商家對標簽做小動作早已經成為業界內心照不宣的“秘密”將關鍵信息“藏起來”,吸引人的噱頭要“亮眼”。
我國有明文規定一些“風味”“飲品”等定性詞匯必須按照規定標注,不然就是欺詐消費者。商家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自然不能實話實說,但是國家這關不好過,怎么辦于是“黑心資本家”便想到一個“絕佳”的法子。
商家在包裝上做手腳,通過“低對比度配色”“非常規位置”印上規定詞匯,即不會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有符合規定,于是消費市場都被這些掛羊頭賣狗肉的商品所侵占。
這不就是和我們平常遇到的某某店鋪大甩賣,在店門上貼著大大的19.9一件衣服,然后不起眼的小角落寫著芝麻大小的“起”。
此外大部分消費者購買酸奶不就是看中酸奶的營養價值,然而這些被查處的酸奶不僅沒營養反而對健康還有危害。
“多喝奶,補充點蛋白質”“喝點酸奶促消化”這句話經常出現在大人與小孩之間的對話中。
然而消費者一直認為的“營養”“促消化”等功效其實也是商家營銷出來的噱頭。
在此次抽檢中,我們發現大部分酸奶的蛋白質含量僅有“1.5g/100ml”,遠低于“風味發酵乳”的最低標準(≥2.3g/100ml)。
蛋白質含量都不達標,這些“良心”商家自然不敢虛假宣傳,于是就用“活性菌數量”“發酵時長”等無法驗證的數據搶占包裝C位,從而騙過消費者的眼睛。
“低配高賣”的暴利
為什么商家寧愿花心思精心“偽裝”,也不愿意踏踏實實做真酸奶?答案藏在成本賬單里。
我們來算一筆賬,假如生產1噸純發酵乳,光是生牛乳大約需要四千元的成本,還要加上發酵、冷鏈等環節,總成本可能超過五千元。
然而商家生產1噸“風味飲品”,水、白砂糖、乳粉這些低廉原料的成本加起來可能不到兩千元,總成本自然更低。
在市場上兩者售價相差無幾,但后者的利潤率是前者的3倍以上,在如此暴利的驅動下,越來越多商家加入“文字”游戲行列。
更重要的是,“健康”成了最好的營銷賣點。近年來消費者對高糖、高添加劑食品的警惕性提升,“酸奶”“益生菌”成了“健康生活”的符號。
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帶“健康”“天然”標簽的乳制品銷量5年漲了4倍。商家正是抓住這種心理,用“酸奶”的名頭包裝糖水,讓消費者為“健康感”支付溢價。
學會看包裝信息避開陷阱
我們在賣酸奶要關注配料表,這是國家硬性規定的,商家難以在上面造假。
當我們看到一瓶酸奶上的蛋白質含量低于2.3g/100g的,不用猶豫直接放回貨架,因為這是國家規定“風味發酵乳”的最低標準,低于這個數值,基本就是含乳飲料或糖水。
給孩子、老人選的話,最好瞄準蛋白質≥2.9g/100g的產品,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酵乳”,能提供優質蛋白和鈣。
還有就是配料表中的順序,首位就是主要添加成分,因此在選購時需要注意第一位是否“生牛乳”“鮮牛奶”。
如果不是那就可以證明這是一款有點奶味的糖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