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超市囤貨,碰到鄰居王阿姨在水果區(qū)嘆氣:“昨天買的切好的西瓜,看著紅通通的,回家一吃全是酸的,表面好的,底下都壞了!”
這話聽著耳熟吧?超市里那些看著方便又劃算的東西,其實藏著不少“小心機”。今天就跟大家嘮嘮,這五種東西最好別沖動買,不然很容易吃虧。
一、切好的水果拼盤——方便背后藏“貓膩”
超市里的切好的水果拼盤,一盒里有西瓜、哈密瓜、葡萄,看著五顏六色,拿回去就能吃,特別適合嘴饞又怕麻煩的人。但你想過嗎?這些水果為啥要切好賣?
有次我親眼見理貨員把有點磕碰的蘋果、爛了一小塊的西瓜切開來,去掉壞的部分,和其他好水果混在一起裝盒。
壞水果上的霉菌,哪怕切掉 visible 的部分,旁邊的果肉可能已經(jīng)被污染了,吃了容易鬧肚子。
而且切好的水果裸露在空氣中,很容易滋生細菌,尤其是夏天,常溫下放幾小時就不新鮮了。
價格也不劃算,一盒切好的哈密瓜,可能比買整個的還貴,真不如買個完整的回家自己切,新鮮又放心。
二、冷凍海鮮——解凍后“縮水”一半
冷凍柜臺里的蝦、帶魚、魷魚,看著個頭挺大,包裝上寫著“凈含量500克”,實際買回家解凍后,連殼帶冰一起稱,能有300克就不錯了。
這些冷凍海鮮大多是“水凍”的,外面裹著厚厚的冰衣,一方面是為了保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增重”。
更坑的是,有些海鮮本身不新鮮了,凍起來后顏色、口感都看不出來,解凍后才發(fā)現(xiàn)肉質松散,還有股腥味。
真想買海鮮,不如去生鮮區(qū)挑活的,或者選那種“真空冷凍”的,冰少,標簽上會寫清楚“瀝干重量”,雖然貴點,但至少不花冤枉錢。
三、現(xiàn)成的肉餡——來源讓人心里沒底!
早上趕時間,買盒現(xiàn)成的肉餡包餃子、做丸子,確實省事兒。但你知道這肉餡是啥肉做的嗎?
有業(yè)內(nèi)朋友說,有些超市的肉餡,是用邊角料、碎肉甚至臨近保質期的肉攪碎的,里面可能混著淋巴、筋膜,看著細膩,其實根本分不清好壞。
上次我買的肉餡,回家包餃子總覺得有股怪味,后來再也不敢買了。
不如自己買塊新鮮的五花肉或前腿肉,讓師傅現(xiàn)場絞碎,雖然多等幾分鐘,但能看到肉的品質,吃著也踏實。
四、打折促銷、買一送一的商品——別被“劃算”沖昏頭
“買一送一”“第二件半價”的招牌一掛,總能吸引一堆人搶。但你仔細看看,這些促銷商品往往有“小陷阱”。
比如臨期牛奶,還有一個月過期,買一送一,家里人少的話根本喝不完,最后只能扔掉,反而浪費錢。
還有捆綁銷售的洗發(fā)水,大瓶裝送一小瓶,但小瓶的香型可能是你不喜歡的,或者快過期了。
我媽就上過當,買了“買一送一”的洗衣液,回家才發(fā)現(xiàn)送的那瓶蓋子是松的,漏了半瓶,找超市退換,人家說“促銷商品不退不換”,只能自認倒霉。
所以碰到促銷,先看看保質期,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別為了湊單買一堆用不上的東西。
五、貨架里面的商品更新鮮!
現(xiàn)在很多超市理貨員會定期“翻貨”,他們都是把一些暢銷的商品放在我們視線平行的區(qū)域,而且還會特意把舊的商品擺到前面,新貨放后面,保證先進先出。
特別是對于如酸奶、面包等商品,貨架外面的可能真的沒有里面的新鮮!
因為外面的被顧客拿過又放回去,理貨員為了避免一些商品過期,就會優(yōu)先把最新鮮的補到里面!
最靠譜的辦法是看生產(chǎn)日期,不管在貨架哪層,挑日期最近的準沒錯。尤其是冷藏柜里的酸奶、熟食,差一天新鮮度可能差很多。
最后說句實在話
超市里的這些“坑”,不是說商家故意騙人,更多是為了減少損耗、方便銷售。
但咱作為消費者,得學會擦亮眼睛,別被“方便”“便宜”牽著走。
買東西前多看看標簽、保質期,寧愿多花點時間挑新鮮的、完整的,也別圖省事吃了虧。
畢竟咱花錢是為了買放心,不是買麻煩,你說對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