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中國車市在價格戰與技術戰中加速洗牌:
小米SU7(參數丨圖片) Ultra用“五折豪車”炸場,零跑B10憑“10萬真續航”悶聲發財;
問界M8搶走BBA用戶,鉑智3X打破合資電車魔咒;
但仰望U7、尊界S800的百萬豪車夢,卻在技術光環下慘遭冷遇。
這場生死局里,有人靠“精準卡位”封神,有人因“錯配需求”翻車——看懂這10款車,就看懂了汽車淘汰賽的生存法則。
小米SU7 Ultra
小米第二款車SU7 Ultra一上市就炸了鍋——52.99萬的定價直接捅了傳統豪車的“心窩子”。要知道,這車去年10月預售價還是81.49萬,上市時直接砍掉近三分之一(28.5萬),相當于用“五折價”賣百萬級性能車的配置。這波操作直接讓寶馬、奔馳慌了神:i5、EQE等車型終端優惠飆到8-10萬,極氪也沒閑著,極氪001 FR緊急推出58.8萬的“限時權益包”,免費送賽道輪胎、碳纖維套件,生怕被小米搶走客戶。
SU7 Ultra的性能確實能打:2.1秒破百、三電機1548馬力。這波“性能+價格”的雙重暴擊,讓消費者徹底坐不住了——上市2小時大定6900臺,兩天訂單超1.5萬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
但小米的激進也栽了跟頭。用戶花4.2萬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被實測發現根本沒法導流:既不能散熱,也沒產生下壓力,純純是個“樣子貨”。目前已有數百人集體起訴,部分案件已立案。
SU7 Ultra的事,暴露了跨界造車企業經驗上的不足:產品定義靠“堆參數”,品控管理跟不上。
問界M8
上半年新能源車市最熱鬧的,當屬中大型和大型SUV市場的“9系”扎堆戰——領克推了領克900,深藍上了深藍S09,騰勢也湊熱鬧拿出騰勢N9,清一色用“9”字頭命名,擺明了要搶高端市場。
這些“9系”車都盯著問界M9打,但問界沒選擇讓M9降價迎戰(畢竟降價既傷老用戶感情,又顯得掉價),而是直接推了款新車型——問界M8。結果這車一上市就炸了:4月開始交車到現在,累計銷量超4萬輛,在40萬級SUV里賣得最好。
它能這么火,關鍵就倆字:懂人。問界M8主流客戶人群是70后,事實也證明這路子走對了。作為比較,價格更便宜,面對年輕家庭用戶的深藍S09,6月銷量是三千多臺;領克900是五千多臺;理想L9和騰勢N9則是四千多臺。
可以說,這場“9系之爭”,問界M8才是真贏家。
零跑B10
要說上半年新能源車市的“悶聲發大財”選手,零跑絕對算一個——雖然沒華為、小米那么愛“上熱搜”,但銷量直接“支棱”起來了。
零跑今年上半年賣了超22萬輛車,同比暴漲138%。更狠的是,從4月開始,零跑直接蟬聯新勢力銷量冠軍,6月更是第三次坐上頭把交椅。這成績里,零跑B10絕對是“頭號功臣”——這車剛上市一個月,交付量就破了1萬輛,等于每天有300多戶人家開上了它。
零跑B10能火,核心就一個字:值。9.98萬起的價格,直接把入門級電動車的“性價比天花板”捅破了。
零跑老板朱江明最近接受采訪時,直接甩出個“震撼彈”:“現在100寸電視才五六千,大一匹空調1100多,按這趨勢,未來中大型SUV賣5、6萬完全合理!”這話聽著像“天方夜譚”,但零跑確實在往這方向卷——靠的就是“量大管飽”:續航夠、配置多,專攻家庭用戶“多多益善”的心理。
說白了,零跑B10的爆火,既是自身“精準卡位”的結果,也是行業大環境下的必然。當“卷”成為常態,誰能把性價比做到極致,誰就能笑到最后。
仰望U7
去年1月就發了官圖,直到今年3月底才正式上市——仰望U7為啥“難產”?答案就一個字:技術太硬核。
現在的車市,大部分新車都在“精裝修”上卷:更大的屏、更軟的皮、堆更多的配置。但仰望U7直接來了場“技術革命”:云輦-Z懸架、易四方四電機、自研水平對置發動機,直接把比亞迪20年的黑科技全掏出來了。
可惜,技術牛≠賣得好。仰望U7起售價62.8萬,沖百萬級市場,但上半年單月最高銷量只有132輛。
問題出在哪兒?
核心矛盾在于,技術領先不意味著消費者一定認可。豪華車賣的不只是技術,更是“文化認同”和“用戶心智”。BBA花了數十年讓消費者相信“開豪車=有面子”,所以哪怕仰望U7的技術再牛,也需要時間讓市場接受“中國品牌能定義豪華”。
尊界S800
提了仰望U7必須提一下尊界S800,作為華為與江淮合作的百萬級豪華轎車,尊界S800技術上確實有亮點。
途靈龍行底盤能毫秒級響應,雪地爬坡不打滑,爆胎時也能穩住車身。增程版續航1200km,純電版快充10分鐘能跑400km,解決了里程焦慮。
此外,四座行政布局,零重力座椅帶按摩、冷暖箱、星空頂,43揚聲器音響和隱私玻璃營造出頂級靜謐空間。
但尊界S800面臨與仰望U7一樣的問題,就是買百萬級車的消費者,不光看配置,更看牌子——BBA靠幾十年攢下的“面子”,尊界新品牌短時間趕不上。尊界現在缺的,就是這份“被認可的價值”。
廣汽豐田鉑智3X
最近廣汽豐田的鉑智3X火了一把——上市才3個月,訂單就快到3萬臺了,連續兩個月拿下合資純電車的銷量冠軍,現在提車都得排隊。這成績直接打破了以前大家覺得“合資電動車不行”的老觀念。
它為啥能這么火?表面上看,有三個原因:首先,它是合資品牌里第一個用上行業頂尖智能駕駛方案的,光這點就足夠吸引眼球;其次,價格實在,性價比高;再加上它特別適合家用,空間、配置都挺貼心。就算和同價位的新勢力車型比,競爭力也不弱。
不過,鉑智3X成功的背后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這款車是廣汽豐田“進取”的代表作——它是由合資公司的中方團隊主導開發的,核心技術用了很多中方的支持,供應鏈也整合了大量國內本土供應商。正因為中方掌握了技術主導權,能充分利用國內新能源產業鏈的成本優勢,才讓鉑智3X用更低的成本裝上了更先進的智能配置,產品力直接大幅提升。
另外,鉑智3X骨子里還是一臺“豐田車”:掛著豐田的logo,在廣汽豐田的工廠生產,完全按照豐田的制造標準來,品質和可靠性還是豐田一貫的高水準。
所以鉑智3X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既有了國內技術的先進性,又保留了豐田的可靠品質。
鉑智3X賣得好,恰恰說明消費者更成熟了——既想要智能新體驗,又看重大品牌的品質保障,而鉑智3X正好把這兩點都滿足了。
方程豹鈦3
2025年6月,比亞迪總共賣了38.26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12%。不過對比亞迪來說,光有銷量還不夠,想再往上走,關鍵得看騰勢、仰望、方程豹這幾個子品牌的表現。
方程豹之前的定位是“越野新能源”,旗下的豹5銷量雖不算差,卻總被人說“不夠硬派”——真想去沙漠越野的人看不上,想靠它裝范兒的人也未必買賬,定位一直有點模糊。
直到鈦3出來,方程豹才算徹底轉了方向:不再盯著“新能源越野”跟坦克較勁,而是改成做“純電設計潮品”,專門吸引年輕人。
鈦3不算貴,13.38萬起,但定位特別清楚:潮流、個性、純電、智能。它不跟傳統車型硬碰硬,而是靠獨特設計重新抓住了用戶的注意力。
就拿6月銷量來說,鈦3賣了1.2萬多輛,不僅超過了方程豹自家的豹5和豹8,甚至比長城所有坦克車型的總和還多。
阿維塔06
阿維塔06堪稱小米SU7的最強對手!阿維塔06尺寸稍小一點,但定位和目標用戶與小米SU7高度重合——都瞄準著那些“既要BBA的質感、又要新勢力的智能、還得有個性”的消費者。
但兩家的“打法”完全不同:小米SU7走“參數狂魔”路線,單電機版220kW功率、零百加速5.28秒,雙電機版更是飆到495kW功率、2.78秒破百,風阻系數0.195Cd甚至比Model3還低。這些數據成了小米SU7的“顯眼標簽”。
阿維塔06則靠「設計+智能+豪華」打出差異化:
未來美學設計上,寬高比1.36的設計營造出低趴姿態,再加上無后舷窗的掀背造型、懸浮車頂、丹紅、煙紫等專屬車色,徹底跳出了新能源車的同質化陷阱。
智能方面有華為全棧加持:搭載乾崑ADS3.0智駕系統(第三季度將升級至ADS4),配備192線激光雷達,能實現“車位到車位”的全場景智駕;鴻蒙座艙則支持多設備無縫流轉,交互體驗更順滑。
豪華配置更是拉滿:同級獨有的智能電動門、前排雙零重力座椅、英國之寶25揚聲器音響,再加上800V高壓平臺和神行超充電池,充電時間一杯咖啡就能搞定,續航也跟著大提升。
阿維塔06上市后,4月銷量4965輛,5月6368輛,直接帶阿維塔沖過了月銷萬輛的坎兒。其實,阿維塔06的銷量上漲,正反映出消費者對“實用豪華”的認可(比如增程版解決續航焦慮、智駕降低操作門檻),和小米SU7瞄準的“性能發燒友”群體形成了差異化分流。
長安啟源Q07
啟源Q07的尺寸數據是:長4837mm、寬1920mm、高1690mm,軸距2905mm。跟比亞迪唐DM-i(軸距2820mm)比,它軸距更長,但只做了大五座SUV,沒出七座版。
為啥這么設計?因為長安啟源看準了市場——目標用戶是想消費升級的人,他們更在意舒服和品質,不在乎座位多。大五座讓后排空間特別大,坐起來像頭等艙一樣舒展,就像選酒店,追求品質的人肯定選寬敞的豪華大床房,而不是能塞更多人的標間,Q07就像這豪華大床房。
Q07不僅空間大,配置上也是實在,主副駕座椅能加熱、通風、按摩,還有記憶功能;副駕有零重力座椅,躺著特放松;后排也能加熱通風,誰都照顧到。1.2米大天窗帶電動遮陽簾,方向盤能加熱,256色氛圍燈。智能方面也不錯,L2+級自動駕駛輔助,跑長途有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停車有自動泊車。
動力是插電混動(P1P3模式),有1.5L和1.5T兩種發動機,電機功率165kW挺有勁。電池有21.5kWh和31.73kWh兩種,純電續航能到111km、163km或166km,沒電了油耗也才4.95L/100km。
這車瞄準的是中大型混動SUV市場,對手有理想L7、問界M7、比亞迪唐。但它享受補貼后的價格只要12萬多,這么有競爭力的價格,難怪6月銷量破9500臺。
上汽大眾途昂PRO
上汽大眾在三個月推出了中期改款的全新途昂PRO。這次上汽大眾沒有吝嗇,直接給途昂PRO標配上了第五代EA8882.0T發動機,入門就有200kW、400N·m的動力,在500bar超高壓直噴等技術的協助下,既能做到7.6秒破百,也能把WLTC油耗控制在8.35L/100km。
途昂對上汽大眾的意義,類似“定海神針”。途昂常年月銷3000-5000臺,穩居合資燃油中大型SUV前三,是大眾在該領域的“獨苗”。
但中大型SUV市場的主力需求正從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移。理想L8(增程式)、問界M7(增程/純電)等車型憑借“可油可電”的低使用成本、綠牌政策(部分城市免限行/免搖號),以及更貼近家庭用戶的智能化配置,直接搶走了原本考慮途昂PRO的“家庭用戶”。途昂PRO作為純燃油車,若無法通過維持“25萬級大7座”的優勢,可能被新能源車型“降維打擊”。
說白了,途昂PRO面臨的問題本質是“燃油車底子”與“新能源時代需求”的錯位——動力升級雖好,但智能化、政策優勢、使用成本等關鍵維度被新能源車型壓制,傳統優勢(空間、品牌)又難以完全抵消這些短板,導致其面臨“改款難破局”的尷尬。
編者按:
上半年的車市案例,說到底是一場“用戶需求重構”與“車企應答能力”的較量。
成功的共性很清晰:要么像問界M8、阿維塔06那樣“精準踩中用戶痛點”——家庭用戶要豪華+智能;要么像零跑B10、鉑智3X那樣“把優勢做透”——性價比做到極致,或用“中國技術+外資品控”打破偏見。
而遇冷或爭議的案例,則暴露了核心短板:小米SU7 Ultra證明,“價格激進”能吸睛,但“信任崩塌”會致命;仰望U7、尊界S800說明,技術再牛,若沒敲開用戶對“中國豪華”的心智認同,難敵BBA的“文化積淀”;途昂PRO則折射出傳統燃油車的困境——空間、動力優勢,在新能源的“智能+低成本”面前越來越乏力。
對行業來說,下半年的關鍵詞早已不是“誰更能卷”,而是“誰更能穩”:穩在對用戶需求的敬畏(別為參數忽略體驗),穩在技術與市場的平衡(別讓創新脫離用戶認知),穩在品牌信任的積累(別讓營銷透支口碑)。畢竟,車市的競爭終會從“百米沖刺”變成“馬拉松”,能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既懂創新,更懂用戶的玩家。(文|李健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