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美國站WTT大滿貫單打1/8決賽結束,8強產生。
在女乒方面,6人出戰的中國女乒3人晉級,3人出局,分別為:
--王曼昱 1:3 朱雨玲;
--孫穎莎 1:3 陳熠;
--王藝迪 0:3 橋本帆乃香;
--蒯曼 3:0 鄭怡靜;
--陳幸同 3:0 袁嘉楠。
你看:
3個主將:孫穎莎,王曼昱,王藝迪,就這樣一起出局了,連八強都沒進,估計賽前很多人都沒想到。
這樣,在八強中:
中國女乒還剩下“蒯曼、陳熠、陳幸同”3人,日本女乒還剩下“早田希娜、伊藤美誠、橋本帆乃香”3人~我們實力并沒有明顯的優勢,具體能打成什么樣不好說,盡力就好。
至于說,主將為何一個個地都打成這樣呢?
有很多人都說:是“體能”的問題~體能儲備不足。
其實也不盡然,體能可能會有些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
作為職業球員,都是一定體能基礎的,這才剛打了三輪,不至于體能透支~不要以普通人的視角去看職業球員。
她們都是專門干這一行,對體能恢復肯定有方法,不至于影響這么大。
其實,如果大家能再深層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導致這樣的原因只有兩條:
1、狀態;
2、打法。
下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一、原因1:“狀態”。
通過比賽來看,無論是王曼昱、還是孫穎莎,在比賽過程中都存在“失誤偏多”的問題,比平時多不少~王藝迪要稍好一些,只是她真不會打削球。
而“失誤過多”的原因只有兩個:
1、技術偏粗:即技術不過硬,控球能力不行,容易失誤;
2、狀態不好:這樣就直接影響手感,手上的感覺沒了,平時能打上的現在打不上。
而像孫穎莎和王曼昱這樣的頂級球員,會存在“技術偏粗”的問題嗎?
肯定不會。
那這樣就只能是“狀態的問題”了。
而影響狀態的問題有很多:可能是練得不夠,可能是疲勞,也可能是體能問題……總之,局外人是不知道哪里出問題的。
在5朵金花中:
除了孫穎莎之外,其她4人,像陳夢、王曼昱、王藝迪、陳幸同,都特別依賴狀態~狀態好了咋打咋有,如果狀態不好那真是沒法打。
所以說:她們4人的“狀態調整”非常重要。
而相比之下,孫穎莎“對狀態的依賴”要相對小一些,以前在狀態欠佳的情況下也能湊合著打~但這次確實影響蠻大。
估計狀態原因要占3成吧。
二、原因2:打法。
這一點才是最主要、最根本的,甚至比“狀態”還要重要,要占6~7成。
中國女乒目前的打法已經落伍了~這才是導致越來越難打的一個根本原因,其它都還是次要。
關于這一點,本人前面已經談過無數次了,現在再“重復”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這個打法的問題是指什么呢?
就是:打法太單一。
因為你打法“太單一”,這樣就導致:
當你的常用打法受阻時,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只能被動挨打。
這種“打法的單一”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一個是:沒有正手,都是反手將~進攻太單一。
你看我們中國女乒,從主力到次主力、再到青年隊、少年隊,全是清一色的反手將,正手好的沒有幾個,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似的。
而只會反手就導致:
1)殺傷力不夠,主動得分能力不強,遇上正手好的就會挨打,頂不住;
2)還有就是,手段太單一,一旦反手打不出來時,正手又不行,就沒辦法調整翻盤了;
3)而沒有正手,你就不會打削球。
所以,中國女乒從上到下基本都不會打削球~沒有殺傷力,你打啥削球啊?
而當今世界女子乒壇的主流打法卻都是“正手體系”~只有中國女乒在反其道而行之,還在堅持“反手體系”。
所以說:這個“單一性”對我們影響非常大。
2、另一個單一性,包含的內容則多一些,包括:
1)發球缺乏“變化”,太單一。
發球是一個很重要的、可以大做文章的技術環節,你看全世界女乒都在加強發球的變化:高拋、砍式、勾手……等新手段層出不窮,對中國女乒的威脅很大,我們在這方面就吃了不少虧。
可中國女乒的發球呢,基本上千年不變,都是一個招式,沒人當回事。
而發球太單一,你就少了一種制勝手段,從起點你就輸了。
2)腳步缺乏“變化”,跑位不夠,不夠靈活。
我們球員大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站位太死,喜歡“站樁式打法”,跑得不夠,靈活度不足。
而你步伐不靈活呢,就會導致你“護臺面積”受影響,一旦對方吊你大角,你就護不過來。
畢竟,并不是每個人都像陳熠那樣身高臂長,即使站著不動也能護過來。
為什么“步伐”不靈活呢?
說實話就是“太懶了”。
平時“站樁式打法”打慣了,也能贏,這樣以后就不愿跑不愿多練了~畢竟,無論是“練正手”、還是“練步伐”,都是非常辛苦的,要比平時付出很多倍。
你看老莊練步伐:
是兩張球臺來回跑著接球,要練上一整天,你說辛苦吧?
所以說:
老莊打到了40歲,依舊是步伐輕盈,堪比年輕人,并且還能贏張本智和。
這都是練的!不下功夫練哪里會有?不下功夫練,被吊大角時你怎么能夠得著?
3)還有一點就是:戰術缺乏“變化”,太單一。
我們的球員大多打球都很死,喜歡比拼硬實力,經常一條線打到底,真正能“靈活多變”的很少。
而“變化”是乒乓球的靈魂。
你不會變化,打球太死,就很容易被對方適應,把你的線路看死~請問:你的線路和打法被對方適應了怎么辦?
其實:
“戰術變化”與“練正手、練跑位”是一樣的,都是很辛苦,要付出更多汗水的,如果偷懶不想練,那就沒有~畢竟,死打一種多省事?
你看,這么一分析,你再對照一下我們球員的多場比賽,就能發現“真正的問題”了~體能只是一部分原因,不是主要的。
那么,既然這樣,應該怎么解決呢?
答案說出來,大家可能都接受不了,那就是:
想改變就只能“換教練”,否則很難了!
最起碼也要請一個“打法先進的顧問”來指導。
當然了,如果不想改變就算了!
在這里,有人可能會說了:
“球員打不好就怪教練?”
這里的問題是,就像學生上學一樣:
如果班級里大部分學生成績都很好,只有一部分人不行,那絕對與老師沒問題,是學生自己不努力。
可如果班里的學生都不行呢?你還能怪學生呢?
肯定是“教學方法”有問題啊!是教學落后,是老師的問題啊!
如果這樣還不換老師,你覺著這個學還能上嗎?
同樣,中國女乒也是一樣:
上面所說那些“打法太單一”的問題,不是“個人現象”,而是一個普遍現象:
從主力到次主力、到青年隊、甚至少年隊,都是如此,清一色的“反手”、清一色的“單一”、清一色的不會打削球……
所以說:
主要是教練組的“教學思想”落后了,思維固化,沒跟上時代的步伐,與當前的主流打法脫節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練組思想不能改變,你不換教練就沒辦法改變現狀,只能繼續再這樣走下去。
幾個主將還好一點,畢竟基本功更好、底子更厚實,再回去苦練一下,還能對抗。
可后面的這些新人怎么辦?主將不能一直打下去吧?
所以說:就看管理層的魄力如何了。
當然了,即使換新教練、或者是請顧問,對打法已經成型的球員,改變也很小了,但對年輕人卻很有利,能讓中國女乒的新一代及時轉型、有一個更好的未來,不至于被別人越拉越遠!
總之,加油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