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文君 北京報道
是路它就免不了
有溝溝坎坎
就看你怎么去闖
怎么去闖每一關
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
千難萬險腳下踩
啥也難不倒咱
這是電視劇《馬大帥》的片尾曲《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節選,詞作者是歌手、作家單丹。
第一次見到單丹是在北京的魯迅文學院。還未見到單丹本人,《華夏時報》記者便在樓道里聽到了她的笑聲。她剛剛參加了第三期魯迅文學院殘疾人作家研修班結業典禮,正在與同期的其他同學聊著寫作相關話題。
在與單丹交流過程中,你完全不會注意到這是一位需要依賴輪椅出行的女士,她總是很開心地講述著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故事,樂觀積極的心態一直打動著記者。
“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不僅是單丹對人生百態的觀察,更是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從殘疾人歌手到爆款電視劇片尾曲作詞者,再到作家,單丹不懼任何一次的事業轉型和生活變化,從未放棄過追尋熱愛的事情,反而以自己的經歷告訴所有人——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
“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感恩,我們班有32個來自全國各地的殘疾人作家,雖然我們有著不同程度的殘疾,但是我們心是一樣的。我看到了每個人身上不屈的靈魂,我們都在文學的道路上,用文字點亮生命,照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單丹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我本想成為一名中醫,最后成了歌手”
當記者提及最初的夢想是什么時,單丹平靜地說:“我本來想成為一名中醫,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中醫,但是后來發現唱歌才是內心渴求的夢想。”
2歲時,單丹被確診為脊髓血管畸形,無法行走,終身只能與輪椅為伴。“我有記憶的時候,自己就已經坐輪椅了,小時候也會走路,但是兩歲的時候疾病發作,從此就無法站立行走了。”單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正因為身體的原因,所以自己想成為醫生,消除病人身上的病痛。
與同齡人一樣,單丹逐漸完成了小學和初中學業,她的父親是音樂老師,在父親的藝術熏陶下,單丹琴棋書畫都會。“小的時候我就在父親的笛子和二胡聲中,聞著他書法的墨香唱著長大的,我的愛好就是唱歌。”單丹說道。
初中剛畢業時,單丹的朋友告訴她,有一個機會可以參加全國殘疾人歌手大賽,但那時的單丹已經做好了學習中醫的一切準備,完全沒有想過參加歌手比賽,甚至成為一名歌手。“我本來打算在家鄉的小鎮上開個中醫診所,給別人看病,消除身體的病痛,參加殘疾人歌手比賽之前,我還在家里背中醫湯頭,帶教老師都找好了,但是聽說有機會參加歌手比賽,我感覺冥冥之中觸碰到了自己的夢想。”單丹回憶道。
然而,參加唱歌這件事在單丹的父母看來,是異想天開。單丹的父親認為,全國這么多殘疾人歌手參加海選,獲得決賽的機會怎么可能落到單丹的頭上?就算進入了決賽,又怎么可能獲獎呢?
“父母不同意我去,但是我心里一直盼望著這件事,就上火了,開始發燒,最后去醫院了。”看著單丹對唱歌比賽的強烈向往,父母最終同意讓她試試,于是拿出了家里的兩盒舊磁帶,抹除之前的信息后,給單丹錄制歌曲。
單丹參加殘疾人歌手比賽現場/受訪者供圖
單丹獲“南海杯”第二屆全國殘疾人歌手大賽通俗唱法優秀獎/受訪者供圖
隨著磁帶的寄出,單丹獲得了參加比賽的機會,一路闖進決賽,最終獲得了“南海杯”第二屆全國殘疾人歌手大賽通俗唱法優秀獎。“為家鄉爭光了,家里好多人,很多領導都來看我比賽的重播節目。或許是看到我在音樂道路上展現出來的天賦,我的父親決定搬家到沈陽,找更好的音樂老師指導我學習。”單丹說道。
搬家至沈陽,一家人的生活成本變高了。為了補貼家里開銷,也為了鍛煉自己的唱歌技巧繼續追夢,單丹開始在歌廳唱歌。“1995年,我17歲開始在歌廳唱歌,很多聽眾聽說我獲得了歌手比賽的獎項,都愿意跨區來聽歌,掙到的錢基本能覆蓋家庭支出,最后還能供弟弟上學。”單丹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道。
從創作型歌手到作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單丹在歌廳見到了導演趙本山。“剛認識趙老師的時候,他說這孩子唱得太好了,還這么陽光,這么可愛。趙老師告訴我一定要快樂地生活,快樂地歌唱,我感覺自己受到了很大鼓勵。”單丹表示,后來趙本山鼓勵她不僅要當歌手,更要當一名創作型歌手,于是她開始嘗試寫歌。
嘗試寫歌的一年里,單丹的進步很大,趙本山決定讓她參與電視劇《馬大帥》的片尾曲創作。單丹接到這個任務后感到又驚又喜,同時壓力也很大,幾乎每天研讀劇本,每天都寫一稿歌詞。“趙老師說我的歌詞寫得一天比一天好,但是就不知道缺點什么。他有一天忽然說你別考慮劇本人物了,就寫你自己,寫你對生活特有的感悟。”單丹回憶道。
這讓單丹一下陷入了迷茫,才25歲的她如何能夠對生活產生足夠深刻的感悟和見地?“我想了一整宿都沒有想出來,在房間里不停地挪著輪椅,后來我就盯著窗外的干枯樹枝發呆,突然有一只鳥飛到了樹枝上,又飛走了,我那會一下就有了靈感,我感覺自己的視角從生活中跳了出來,似乎以一種更高緯度的觀察角度看到人生百態,這首歌的前四句一下子就寫出來了——每一天喲每一年,急匆匆地往前趕,哭了倦了累了,你可千萬別畏難。”回憶創作時的心路歷程,單丹感慨萬千,仿佛又開始回憶了一遍之前的人生。
2004年春節期間,電視劇《馬大帥》播出后變成了街頭巷尾常被念叨的熱播劇,單丹參與創作的片尾曲也被喜歡這部電視劇的觀眾們一遍又一遍地傳唱。“一直到電視劇播出后,我才松了一口氣,這么多年我其實一直背負著很多壓力和愛前行,我覺得自己必須努力,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爸媽在電視機前看到我的名字出現了,悄悄地流眼淚,我那會也不敢看著他們,內心覺得搬到沈陽這么多年,終于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單丹回憶這個場景時,眼眶有些濕潤,她告訴記者,后來有很多觀眾和聽眾朋友通過各種方式告訴她,《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這首歌給了他們生活的持續動力。
單丹從未想過一首歌可以帶給人這么大的能量,她突然認識到,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和文學創作者,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于是她踏上了文學創作之路,在朋友和前輩們的建議下,單丹開始寫自己的自傳,書的名字就叫《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
“我們寫的作品要有使命感”
2018年,40歲的單丹開始提筆寫個人自傳,2023年單丹個人自傳《活出個樣來給自己看》正式出版。單丹坦言,剛開始寫書的時候,每天在自我否定和肯定中度過。“我獲得了很多朋友的關心、幫助和愛。我想通過寫書,對愛我的人、我愛的人更好表達感恩。也想讓更多人了解殘疾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還想讓更多殘疾人朋友不要害怕融入社會,要勇敢走出家門。”單丹表示,書里很詳細地介紹了自己融入社會生活時心態的轉變過程,也詳細舉例殘疾人如何上飛機等,希望讀者對殘疾人群體更加包容和理解,同時也希望殘疾人朋友能夠從身體和心靈上都融入社會。
當記者談及文學創作相關話題時,單丹表示此次培訓過程中,有一句話令她印象深刻:“殘疾人作家的創作是殘疾人的文學創作,而非文學中的殘疾人創作。”
單丹表示,這句話讓她覺得文學創作可以打破殘疾人標簽,在某種程度上,因身體殘疾而所經歷的事情和人生感悟,其實是進行文學創作時的寶貴財富。
“我們寫出來的作品要有使命感,不單單是寫自己,要跳出自己,要寫大我,從我到我們再到這個時代,參加這次寫作培訓讓我備受鼓舞,我們班的作者都信心滿滿,熱血沸騰,接下來我們會不斷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單丹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對于未來創作,單丹表示,歌曲創作和文學寫作將同步進行,只要靈感不斷,就會持續創作下去。“接下來我可能會集中精力再寫一本書。”單丹說道。
25歲創作爆款電視劇片尾曲,40歲寫個人自傳,單丹認為每一次作品創作都是新的人生起點。“我覺得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軌跡。不管你選擇什么,做什么,不僅僅要肉體活著,更重要的是精神也要活著。我們要找到自己的夢想,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我雖然不能走路,但是我用筆可以走出一條路。”單丹說道。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王曉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