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民在深圳市尖崗山公園爬山時,發現幾株羊角拗。上報后,公園管理處火速響應,將方圓一公里內的羊角拗連根鏟除。
羊角拗。
不少自然科普博主和網友隨即拋出了質疑:野生的本土有毒植物是否必須從城市視野中抹去?鏟除,是保護還是破壞?
有網友給出建議稱,可以豎個牌子科普、提醒;有網友也為植物“喊冤”,“夾竹桃、滴水觀音也是劇毒,深圳到處都是,是否該全部棄用?”還有不少網友認為,有錯的不應該是植物,而是喜歡亂摘的人。
爭論的“主角”羊角拗為何物?據《中國植物志》記載,羊角拗全株植物含毒,廣東有自然分布,在治療跌打、扭傷、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方面具有藥用價值。
在華南地區,不僅羊角拗是有毒植物,還有夾竹桃、滴水觀音、海杧果等也具有毒性,這些有毒植物同樣是自然的一部分,與山野的其他物種一起共生,在生態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人類主動挑選“毒隊友”,因為它們抗污染、固水土、能造景,在規范管理下,毒性風險小于生態貢獻。
夾竹桃。
滴水觀音。
海杧果。
而尖崗山上的羊角拗,是嶺南山地自然演化的原生物種。它生于荒野,長于山坡,毒性是它的生存武器,也是維系本地生態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自然界的“毒”并不是原罪,它們的毒性,本來是演化賦予的生存鎧甲。問題核心在于人類與它們的距離和干預方式。
對城市而言,每一個本地物種都有它獨特的生態價值這些多樣的生物維系著生態系統的穩定讓城市環境更加美好。近年來,深圳城管部門在提升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一直在努力,如積極推進城市空間生物多樣性實踐,遵循植物群落的構成規律,在園林綠化、道路綠化中首選鄉土植物作為城市綠化物種,保證鄉土植物的使用比例;以微提升、微更新和微改造為主,通過種植鄉土植物和本地生態友好植物,推行低人工干擾管養模式,營造自然生境,吸引動物棲息,提升城市綠化綜合減碳效應,強化自然與城市融合;建成深圳灣公園、福田香蜜公園、龍崗紅花嶺生態公園、龍華北站中心公園、光明紅橋公園等一批公園里的自然教育中心示范項目,鼓勵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等。
深圳物種知多少?
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最新數據,全市記錄野生維管植物2234 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551種。自2022年來,陸續發表3個新物種,新增19個深圳新紀錄物種。
每年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自2020年起,深圳已連續五年舉辦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五年間,從“發現生物之美”到“萬物野有趣”,從白皮書發布到城市生物多樣性評估指標體系上線,生物多樣性讓市民直呼“原來深圳這么野”。深圳正用行動回答了超大城市如何與自然雙向奔赴,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共生之道。
采寫:南都記者陳榮梅
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