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晨 胡玲玲 路董萌
來逛夜市嗎?很養生的那種。7月4日至6日,山東省中醫院舉辦的 “中醫夜市”成了濟南夏夜最熱鬧的打卡地。把脈問診的長隊排到街角,艾灸理療的香氣彌漫四周,攤位前年輕人絡繹不絕——這場充滿“藥香”的夜市,3天內吸引超10萬人次參與,其中不少年輕的面孔舉著手機拍攝理療過程,圍著中醫請教養生知識,讓傳統中醫藥文化在夜市的煙火氣里煥發出新活力。
越來越多年輕人對中醫藥文化感興趣,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9.9%的受訪青年關注過中醫養生理念和療法,54.5%的受訪青年了解中醫養生相關知識,51.9%的受訪青年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了解中醫養生知識。
從“陌生”到“理解”再到“真香”,近年來,不少年輕人對中醫藥文化愈發感興趣的背后,究竟有何緣由?
山東省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韓健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表示,一方面,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養生智慧切中了當代青年的健康焦慮。在快節奏生活中,亞健康、失眠、脫發等問題困擾著年輕人,而中醫的養生理念強調從源頭預防疾病,通過調理身體的整體狀態,增強自身免疫力,這些正好滿足了年輕人對健康的渴望。
另一方面,中醫藥不斷借助創新表達和跨界融合“破圈”,主動將中醫藥文化推到臺前,使其進入到年輕人視野。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討好年輕人”,而是用時興的語言重新闡釋中醫藥文化,讓年輕人不僅覺得中醫有用,更能感受到它的有趣和有品。
年輕人對中醫藥文化的青睞,還離不開政策支持。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衛生健康文化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生產生活”“推動中醫藥文化加快從內容供給向產品供給轉化”。
在政策引導下,中醫藥文化正從小眾愛好變成大眾潮流:各地“青年夜校”開設中醫入門課,教年輕人辨識藥材、學習推拿;文創市場推出毛茸茸的“藥材卡通掛件”,讓中醫藥元素成為年輕人的“社交貨幣”;不止在山東,近期,廣東、湖南、四川等多地也接連舉辦“中醫夜市”,除了常規義診外,各地還推出藥膳制作、經絡拍打教學、中醫藥主題劇本殺等創新形式,持續吸引年輕群體關注。
“炮制中藥講究‘水火相濟’,傳承中醫藥文化也要‘守正創新’。”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宋艷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夜市+互動體驗+社交媒體”的模式,將中醫從封閉的診室拉進生活場景,文創IP讓藥材和技法變得直觀有趣,降低了年輕人了解中醫的門檻。
“但流量背后,更需堅守初心。”宋艷華坦言,不能過度娛樂化而稀釋中醫內核,更不能讓中醫變成拍照背景板,失去其醫療屬性,要嚴控科普內容輸出,安排專業醫師深度參與,合理開發文創IP,在體驗環節融入即時醫療服務,并建立療效追蹤體系,讓中醫藥文化在創新傳播中守住專業底色。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