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在線廣播劇市場迎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數據顯示,其市場規模已從2019年的10.5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104.4億元,預計到2028年將達到18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89.5%。7月10日下午,“未來聲緣”2025貓耳FM內容生態大會在滬舉行,廣播劇配音演員、導演、網文作者等齊聚一堂,探討聲音內容行業的未來趨勢。
配音演員等從業者在打卡墻上簽名
如何為一部廣播劇配音?
知名配音演員、導演姜廣濤在廣播劇平臺貓耳FM上有超過44萬粉絲,廣播劇作品近60部。在當天的圓桌會議上,他分享了廣播劇配音的訣竅。“廣播劇配音跟影視配音確實差異比較大,它更多的是用耳朵聽,影視劇配音則是‘看’和‘聽’一起。配音演員拿到廣播劇劇本,要自己創造一個節奏,而不像配影視劇時,有一個表演的線索,可以去追它的節奏。”在他看來,正因如此,廣播劇創作的空間更加自由。
姜廣濤說,為廣播劇配音,演員首先要破除刻板印象。“比如,這個角色是一個霸道總裁,這個人比較美或武力值比較高,要先破除籠統的印象。接觸新的角色時,你要去看編劇、作者有什么訴求,也要去了解你在這個故事中的感受。還要去看作品的受眾對這個角色、這個故事、對一些情節是如何看待的,這都是要做的功課。”等真正進入角色,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去細膩觀察角色,“進行創作時,要把仰視的目光變為平視,把所有的燈光關掉,讓角色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讓他從這個故事中活生生地走出來,來到身邊、來到耳邊。”
廣播劇《難哄》封面
“在平臺上,收聽量破億的廣播劇共22部,尤其今年上半年,已經連續有5部破億的作品。”bilibili貓耳事業部總經理波吉(徐博)透露,去年6月以來,平臺日活用戶上漲35%,月活用戶上漲近30%;平臺付費用戶增長了54.6%,劇集總收入增長了37.49%,廣播劇付費市場快速增長。
工業化是大勢所趨
在從業者看來,廣播劇的內容生產正在邁向工業化,這是聲音行業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所謂工業化制作,指的是工業的流程化,它能幫到你的藝術創作。”配音演員、三糙文化聯合創始人浮夢若薇說,廣播劇制作是集體創作的成果,流程規范后,可以讓大家專注投入自己的崗位,“目前還沒完全進入工業化流程的模式,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索,比如定價的規范化、音頻格式的規范化等”。
“工業化體系的提升,能保證創作的效率,也能保障最后所達成的效益。”在姜廣濤看來,隨著從業者和聽眾審美的提升,對行業各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有些本子寫兩人對戲,甲笑了一下,乙哂笑了一下,甲冷笑了一下,說話之前永遠有一個‘笑’,你無法在臺詞中加一個‘笑’就把情緒表達出來。在小說改編成廣播劇的過程中,好的編劇能完美傳達作者的意圖,而不單單靠配音演員來達成這一點。”
活動現場
“過去一年,我們在內部自制劇的工業管線上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流程。”徐博說,今年全年將啟動120部廣播劇,上線75部劇;以7月為例,共有70部劇在同時制作,本月能上線25部劇,“一部劇的制作周期約1年,我們和晉江文學城、長佩文學、閱文集團合作,簽約IP超800個,覆蓋了全行業廣播劇頭部IP的75%。”
不過,在數字化蓬勃發展的當下,廣播劇創作也面臨版權保護等挑戰。在廣播劇市場上,“打擊盜版”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話題。“我們一周能處理3萬條侵權。”徐博介紹,B站也針對盜版廣播劇進行了系統化攔截,“我們通過廣播劇的音頻指紋技術,提高了在B站攔截盜版劇的效率;接下來,我們還會開發音頻水印等技術,提高下載和盜播的門檻,更有效地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益。”
在“谷子經濟”的浪潮下,貓耳也將啟動近千個SKU的衍生品開發。“既包括線上的虛擬產品和軟周邊,也包括高價值的藏品,很快就能和大家見面。”徐博說。
原標題:《22部廣播劇收聽破億,聲音行業的下一步怎么走?》
欄目主編:施晨露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張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