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的一篇痛斥爛尾影視劇的文章,直接點燃了觀眾積壓已久的怒火。
雖然全文沒有提及《以法之名》,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這波銳評刀刀見血,全部扎在這部劇的痛點上。
官方這次總算是替觀眾出了一口惡氣,畢竟開局王炸、結尾成渣的爛尾劇,這些年都快成標配了,觀眾追劇追到最后都恨不得給編劇導演寄刀片。
但問題來了,為什么國產劇總愛爛尾?
爛尾劇的三大“絕癥”
現(xiàn)在觀眾之所以痛恨爛尾劇,其實是痛恨影視劇結尾的三個“絕癥”。
這第一個“絕癥”,莫過于“邏輯崩壞”,這也是最明顯的一點。
在《以法之名》里,萬海作為全劇核心冤案的主角,明明到最后都快要沉冤得雪了,鋪墊了足足三十多集,最后莫名其妙被一個護士給弄死了。
關鍵是這個護士出現(xiàn)得實在太過突兀,根本沒有足夠的動機鋪墊。
專案組也是,看似忙前忙后,可到最后基本上就是在等反派內訌把線索送過來。
這種劇情,簡直就是在把觀眾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這種毫無邏輯的為了收尾而收尾的大結局,只能用“高開低走”和“虎頭蛇尾”這樣的詞匯來描述,很難不讓觀眾生氣。
第二個“絕癥”,就是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的“注水”問題。
一集只能賣一集的錢,但是一集批成三集賣,那可就是三倍的收益了。
可明明故事主線已經定下,內容只有那么多,如何擴充劇情呢?只有注水。
一個方法就是無關緊要的支線任務多多益善,主角跑了半天的路,發(fā)現(xiàn)對推動案情毫無幫助。
再者就是瘋狂使用“回憶殺”。
《以法之名》里就是這樣做的,動不動就閃回,到了大結局還在帶觀眾回憶。
這樣搞的結果就是,節(jié)奏全亂了,情緒根本沒法連貫起來。
爛尾劇的第三個“絕癥”,也是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價值觀混亂。
還是《以法之名》,萬海、秦峰這些角色全都死光了,大反派江旭東就判了10年,蘭景茗僅僅受到處分。
這種“善無善終,惡無惡報”的設定,不就是在強行搞出一個“暗黑結局”嗎?
美其名曰“反映現(xiàn)實”,實則是偷懶敷衍。
前期渲染了那么久的正義感和使命感,到了結局這樣一搞,整部劇瞬間就垮了下來,搞得價值觀都跟著扭曲了。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這些劇非得爛尾?難道編劇們真的不會寫結局嗎?
資本、編劇、觀眾的“三角殺”
爛尾劇的誕生,并不是某一方的責任,而是資本、編劇、觀眾三方博弈下的畸形產物。
這其中,資本無疑是最大推手。
導演拍影視劇可能是為了名氣,為了藝術,但資本投資影視劇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錢”。
為了多賣廣告,拉高會員的觀看時長,資方通常會要求對內容進行注水。
《海上牧云記》原著也就20萬字,最初也只打算拍三四十集,結果硬生生被拉到了75集,這樣的情況下,怎么可能拍得好?爛尾也是在情理之中。
當然編劇的功力不足才是硬傷。
近年來宏大敘事的片子最吸引人,可前期鋪陳宏大,后期沒有一定水平的話,根本收不住線,只能靠“機械降神”。
要是破案全都靠“內訌”“巧合”的話,專案組就形同虛設,根本體現(xiàn)不出任何偵查能力。
就算是處處埋下伏筆,可沒法回收這些伏筆的話,依舊會給人一種故事還沒有講完的錯覺。
好的編劇自然是能夠走一步看十步,最后完美收官。
可功力不夠的話,一步一思都做不到就學人家高瞻遠矚,給人的不是驚艷,而只能是混亂。
觀眾的口味自然也在這場博弈中推波助瀾。
大數(shù)據(jù)時代,平臺早就能通過各種數(shù)據(jù)推算出觀眾的偏好。
可這種推算總歸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機器推算出的東西也總是逃不過套路化。
“虐主角”能上熱搜,編劇就瘋狂發(fā)刀;“瘋批美人”成了熱點,那就讓美女都去演瘋子。
結果導致重點不明,主線不清,看似迎合了觀眾的喜好,實則為了迎合而犧牲了合理性,反而會讓觀眾厭棄。
當創(chuàng)作被流量綁架,爛尾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還能搶救一下
想要解決爛尾劇的問題,也不是不行,就是比較困難。
首先要解決的,是注水的問題。
看看近幾年的精品短篇影視劇,比如只有12集的《漫長的季節(jié)》,節(jié)奏緊湊,沒有注水,觀眾看完自然會留下口碑。
甚至因為太過精彩,一來會吸引很多不關注影視劇的路人,二來會讓很多粉絲二刷三刷。
到頭來,觀影時長甚至會超過那些注水的長劇。
想要做到這一點的話,必須先解決資本干預問題,要讓創(chuàng)作主導權掌握在編劇手中。
只要是對于作品有一定追求的編劇,肯定都是想留下口碑佳作的。
可現(xiàn)實就是今天這個人要在劇本里注水,明天那個人要在組里塞個關系戶,后天又來一個嫌戲份太少的演員。
一來二去,再好的劇本也會被改得面目全非。
當然還得善于利用觀眾的反饋。
觀影后的真實評價當然是有用的,可以根據(jù)那些評價來決定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方向。
可是那些評價始終落后了點,不如在正式上映之前,先采用點映的方式,收集評價,然后根據(jù)觀眾反饋進行修改,肯定能提高影片的藝術性。
只是談錢傷藝術,談藝術又傷錢,這種法子肯定會讓劇組損失部分利益,恐怕也只有少數(shù)有追求的劇組才會考慮。
其實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法子,那就是加大審核力度。
在審核的時候,就把那些爛尾的劇給刷下來,電視上根本就看不到的話,自然就不必再受其擾了。
這樣還能倒逼產業(yè)升級,提高精品劇的產量,真正做到“良幣驅逐劣幣”。
結語
央視這次銳評爛尾劇,雖然沒點名《以法之名》,但句句戳中行業(yè)痛點。
觀眾早就受夠了虎頭蛇尾的敷衍作品,爛尾不是“藝術選擇”,而是創(chuàng)作失控的結果。
希望國產劇能真正重視劇本質量,少點注水,多點誠意。
畢竟,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爛尾劇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
下次再拍爛尾劇,可別怪觀眾不買賬了。
部分參考資料:
央視網文娛評:拒絕爛尾成為影視劇的歸宿——央視網文娛
熱播劇被批“爛尾”!導演發(fā)文回應:反省中——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