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軍事頻道6月29日播出的《礪劍》節目披露了一場引人注目的空中對峙:外國軍機編隊逼近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甚至領空,中國空軍“王海大隊”緊急出動多架殲-20隱身戰機,經過數輪激烈攻防,成功逼退外機。
據央視報道,事發時外國軍機逼近中國領空,迫使中國空軍迅速從訓練轉為作戰狀態。“王海大隊”作為首支整建制列裝殲-20的部隊,反應迅速,多架殲-20接替升空迎敵。飛行員楊俊成描述,空中態勢“不斷加劇,速度很快”,中方戰機在數輪交鋒后始終占據有利態勢,最終逼退外機。
值得注意的是,殲-20作為中國最先進的第五代隱身戰機,此前較少執行攔截任務,通常由殲-16等四代半戰機承擔此類行動。此次殲-20的高調出動,顯示出中國空軍對事件嚴重性的判斷,以及對外傳遞的強硬信號。一般而言,需要出動殲-20應以的外機可能是美軍F-35隱身戰機。這一猜測與近年來中美在東海空域的多次“近距離相遇”相呼應,暗示事件背后可能涉及更深層次的軍事博弈。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而是中美在東海防空識別區長期博弈的縮影。自2013年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以來,美國及其盟友頻繁派遣軍機進入該區域,試圖測試中國空軍的反應速度、指揮控制能力及戰機的實際性能。
殲-20自2017年服役以來,已成為中國空軍爭奪制空權的核心裝備。美軍通過派遣F-35等隱身戰機逼近中國領空,意在收集殲-20的雷達反射特征、電子信號特征及戰術動作數據,以評估其在真實空戰環境中的表現。2022年,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肯尼斯·威爾斯巴赫曾公開承認F-35與殲-20在東海的“近距離相遇”,并對殲-20的指揮控制體系和飛行員專業性表示“印象深刻”。
殲-20的作戰效能高度依賴空警-500預警機、地面指揮系統及數據鏈支持。美軍通過高頻度抵近偵察,試圖探測中國空軍的指揮控制效率、預警機探測范圍及數據鏈的抗抗干擾能力。此次殲-20攔截事件表明,中美在空戰領域的較量從未停歇。
殲-20作為空優戰機,強調超視距作戰和機動性,而F-35則定位于多用途作戰,強調信息融合和多域打擊。但在東海的近距離對峙中,殲-20依托本土作戰優勢(預警機和地面雷達支持)占據了上風。美軍E-3預警機無法有效探測殲-20,凸顯殲-20的隱身性能優勢。
外媒聲稱殲-20的年產量已經超過架,服役總數超過F-22,再加上殲-35的量產,中國隱形戰斗機在數量上正在接近F-35的規模。 西北工業大學的模擬空戰顯示,殲-20對F-22的勝率接近100%,反映出中國在雷達、光電系統和導彈技術上的進步。 此外,殲-20換裝渦扇-15發動機后,機動性進一步增強,甚至在某些指標上超越F-22。 這些進展表明,中國空軍的現代化水平已經超過了美軍。
美軍在空戰理論和技術上長期領先,但自冷戰后未經歷過大國間的勢均力敵空戰,導致其戰略搖擺不定。 F-35的單發設計和有限超巡能力使其在高威脅環境中遜于殲-20的雙發設計。 此外,F-35的發動機缺陷和后勤問題導致戰備率低下,限制其作戰效能。 美軍對殲-20的快速部署和體系化作戰能力表現出明顯焦慮,試圖通過頻繁試探尋找應對之策。
此次殲-20攔截事件凸顯了中美在東海空域的緊張對峙,也暴露出潛在風險。空中對峙的“拼刺刀”式交鋒極易引發誤判和沖突升級,尤其是在東海這樣敏感的區域。中美雙方飛行員的專業性避免了直接沖突,但未來的較量可能因地緣政治緊張而進一步加劇。 中國以殲-20為代表的空戰能力,正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地區穩定的關鍵力量。這場隱秘的空中較量,遠未到落幕之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