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保華鄉三合村,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坳里,豌豆尖正舒展著嫩綠的芽尖,村民們穿梭其間,熟練地將新鮮豌豆尖采摘入筐。
這一把把翠綠的豌豆尖,不僅端上了成都乃至全國各地的餐桌,更在保華鄉的鄉村振興藍圖上,串起了一條“產業興、集體富、村民樂”的多元發展之路。
小豌豆撬動大市場,激活產業協同力
保華鄉三合村曾面臨資源分散、效益低下的困境。鄉黨委政府創新“小租賃”模式,將300余畝分散的大棚與露地集中整合,引進有技術、有資金的企業發展高品質豌豆尖種植。在“支部+企業+農戶”的聯動模式下,200余畝豌豆尖實現規模化種植,畝產達千斤,憑借鮮嫩品質成了成都市場的“香餑餑”,并通過成都樞紐銷往全國,常年供不應求。
“現在正在采摘豌豆尖,一天能采摘1000多斤,主要銷售到沿海城市,目前價格是六塊錢一斤。”九寨溝縣康越中藥材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軍投資種植的豌豆尖并非孤軍奮戰。依托這一核心產業,當地同步規劃中藥材種植,形成“蔬菜+藥材”的輪作體系,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降低了單一作物的市場風險。
“這片土地原來是荒地,去年和今年我們租給引進的老板,土地租金大概有六七萬元,還帶動了全村老百姓,特別是五十歲以上的村民和在家婦女務工,今年人工工資要達到30至40萬元。”三合村黨支部書記張樹林說。
小租賃帶動大增收,凝聚集體向心力
“這離家近,不用外出就能務工,地也租給老板了。”三合村村民楊巧鳳算起了明白賬。大棚租賃讓村集體每年有了穩定收入,更讓村民暖心的是,每天參與豌豆尖采摘、分揀的農戶,能獲得穩定工資,實現“家門口”就業。
豌豆尖產業的發展,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保華鄉鄉村振興的層層漣漪。為保障產業持續發力,鄉黨委政府聯動縣供銷社,為農戶發放優質化肥,通過微信群開展“線上+線下”技術培訓——既服務了豌豆尖種植,也惠及了水果、藥材等其他產業,190余戶群眾從中受益。
如今的三合村,閑置土地變成“聚寶盆”,閑散勞動力變身“產業工人”。村民們在自家門口就能就業,不僅腰包鼓了,村里的矛盾少了,鄰里關系也更和睦了。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讓鄉村振興從抽象概念變成了群眾心中的美好生活圖景。
從“一尖鮮”到“多元興”,拓寬振興路徑
“我們不只有豌豆尖。”從一把嫩綠的豌豆尖出發,保華鄉正將“小作物”的能量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我們積極探索林下種植,試點種植了貝貝南瓜、板藍根等,中藥材種植蓬勃發展,目前面積達約500畝,這些產業已成為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動特色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保華鄉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朱美霖說。
今年以來,保華鄉大力推動產業升級,引進并發放矮化水果果苗超過15000株,其中甜櫻桃10000余株、蘋果5200余株,累計改造提升老果園190余畝,為果業提質增效打下堅實基礎。目前,全鄉李子種植已形成規模優勢,總面積超過1500畝,年產量穩定在30萬斤左右。
從單一種植到“蔬菜+藥材+水果”的協同發展,豌豆尖就像一顆“綠種子”,激活了保華鄉的產業生態,讓山地資源在多元種植中釋放出更大價值。在保華鄉的田野間,豌豆尖的清香里,正飄溢著產業多元發展的希望,繪就著一幅集體增收、村民幸福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文/程思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