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鹽堿地變身豐收田 治理模式樹標桿
近日,記者走進南湖鎮耐鹽堿植物篩選實驗田,玉米稈躥至半人高,寬大葉片在風中搖曳;向日葵生機勃勃,金黃花盤向陽頷首,飽滿花籽正積蓄能量;馬鈴薯葉片密密鋪滿壟面;田菁與堿蓬交織成生機盎然的綠海。昔日寸草難生的鹽堿地,如今沃野千里,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實驗田馬鈴薯長勢喜人 王朝昀 攝
民勤縣鹽堿耕地面積達144.93萬畝,約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治理任務艱巨。而如今,昔日泛著白堿、寸草難生的鹽堿地已換了模樣。
在治理過程中,民勤縣堅持“以地適種”“以種適地” 相結合原則,創新集成鹽堿耕地生態治理與高效技術,因地制宜采取有機肥、微生物菌劑、機械旋耕、拉沙壓堿等10種改良技術模式進行治理。
“今年,我們在大壩鎮八一村、蘇武鎮元臺村、南湖鎮西井村和南井村等3個鎮4個行政村,開展鹽堿耕地綜合治理試點項目工作,實施面積1萬畝,其中輕度鹽堿耕地3300畝、中度鹽堿耕地5500畝、重度鹽堿耕地1200畝,并打造輕、中、重度鹽堿耕地千畝核心區。”民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高艷紅說。
技術人員查看作物長勢 王朝昀 攝
科技是鹽堿地治理的核心支撐。民勤縣聯合省農科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大力開展田間試驗,試種122個耐鹽堿品種,篩選出53款功能性肥料。引入21個作物品種、7項改良產品及新裝備,為鹽堿地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創新舉措成為此次治理工作的一大亮點。“13310”模式實現了精準施策,10種治理模式分別適配不同鹽堿程度的土地。540畝的智能控鹽系統實時監測土壤情況,優化水肥管理。“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資源,讓科學治堿有了堅實支撐。
至目前,該項目已完成總任務的87%。示范區的土壤發生了顯著變化,有機質含量提升,鹽堿度下降,玉米利合2162 等品種表現突出,黃腐酸鉀等產品效果顯著。民勤縣探索出的這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鹽堿地治理模式,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記者:王朝昀)
編輯:李筱 審校:李玉紅 責任編輯:李祿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