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浙江省的楊梅季已接近尾聲,但在溫州文成縣的高山之上,這里的楊梅仍在采摘中。通過創新栽培技術,該縣致力打造全省最晚熟的楊梅產區,讓“最后一顆楊梅”在這里落地生根。
在文成縣一處家庭農場的楊梅種植基地里,黑紅色的東魁楊梅掛滿枝頭,個個飽滿圓潤。自楊梅成熟以來該農場訂單不斷,楊梅品質受到消費者的肯定。“在楊梅市場里,我的楊梅成熟時間算是最晚的,而且,憑借著口感好、糖分高的特點,很受顧客青睞。”該家庭農場負責人毛愛琴說。
東魁楊梅掛滿枝頭。雷思涵攝
這份“晚熟密碼”的破譯得益于楊梅延后栽培技術和文成縣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高山資源,南田、二源、百丈漈等鄉鎮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臺地種植楊梅超過10000畝。
文成縣現代農業與康養產業研究院院長鄒文武說:“這種延后成熟的楊梅在浙江省屬于比較稀缺的資源,所以我們開展楊梅設施延后栽培技術,就是想充分發揮高山臺地的優勢,在高山楊梅本身采摘期就較晚的基礎上,再往后延遲5到10天,進一步提升楊梅的產值和效益。”
近日,楊梅延后栽培技術的成功應用吸引了來自全國楊梅主產區的各有關單位、相關專家和企業代表前來考察,大家走進楊梅種植基地,在綠葉紅果間細細打量,共同探討這項技術的奧秘。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梁森苗表示,楊梅是文成特色支柱產業,種植技術先進,并且具有海拔高、地域廣等優勢。此次考察的家庭農場正是采用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研發的楊梅設施延后栽培成套技術,其中高山楊梅網膜覆蓋延后栽培技術更是開創了全省先河。
梅農將采摘好的楊梅打包。雷思涵攝
專家們現場對該基地的果實產量和品質進行了抽樣測定,結果表明,該基地平均畝產可達612公斤,商品果率達80.5%,與陸地栽培相比,果實成熟期可延后15天。延后栽培技術不僅成功推遲了楊梅的產期,還保障了楊梅品質的穩定性。
梁森苗說:“我們在原有基礎上開展了相關研究,力求延后楊梅的成熟時間。具體通過在頂部覆蓋遮陽網(包括內遮陽和外遮陽),以此降低光照強度。經過實踐,去年和今年的效果都很不錯,成熟時間基本能延長半個月左右。”
據悉,今年文成縣500米以上高山楊梅種植區面積達3.7萬畝,占比53.62%,預計產量1.6萬噸,帶動農戶1.2萬人。下一步,文成將以提升高山晚熟楊梅品質為核心目標,著力建設高標準楊梅延后栽培技術基地,同步完善楊梅延后栽培技術體系,待技術成熟、基地示范效應凸顯后,再逐步向更大范圍推廣應用。(毛慧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