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極端天氣頻發、“雙碳”目標推進等因素,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愈發凸顯。氣候帶來哪些新的金融機遇和挑戰?又是如何轉化為實際經濟價值?
氣候風險對金融市場的沖擊并非單一維度,主要通過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兩條路徑傳導。
物理風險(Physical事件對實體資產造成損失,導致企業停產、供應鏈中斷。海平面上升侵蝕沿海地產價值,長期干旱降低農業產出和水電效率,熱浪推高制冷能耗并降低戶外勞動效率。這些因素持續削弱企業營利能力和資產估值。重大氣候災害往往引發相關行業(如保險、再保險、農業、能源、旅游)市場劇烈波動,甚至引發局部流動性危機。
轉型風險(Transition Risk)中,在我國“雙碳”目標的背景下,高碳企業運營成本會提高,清潔能源技術(光伏、風電、儲能)成本快速下降,對傳統能源(煤電、油氣)市場產生影響。這會導致高碳排、高物理風險敞口的資產面臨貶值壓力,而綠色低碳資產獲得溢價收益。
最新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以顯著抑制金融企業的發展,氣象條件對我國金融保險業 GDP的影響近8%。以上風險促使“氣候貸”、氣候保險、天氣衍生品等產品迎來新機遇。銀行需評估貸款客戶面臨的氣候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例如,近年來國家氣候中心與交通銀行(香港)、天津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對其貸款標的物面臨的未來氣候物理風險進行量化評估;與中華財險聯合研發氣候保險指數產品;聯合農業農村與氣象部門、保險機構、高校等國內多家單位,應用 AI技術聯合攻關我國糧食作物生產全生命周期的風險識別、轉移和應對等關鍵技術難題。
除了金融產品創新,上市公司披露“氣候脆弱性”也成為一種趨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滿足監管要求與市場規范。TCFD(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框架已成為國際公認的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標準(IFRSS1/S2),并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交易所采納。在“雙碳”目標下,中國監管機構對 ESG(環境、社會和治理)/可持續信息披露的要求日益嚴格,強制或鼓勵披露氣候風險(包括脆弱性)已是未來趨勢。
提升企業風險管理能力。氣候脆弱性評估的核心在于識別企業在資產、供應鏈、運營風險、商業模式及市場等方面多大程度上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評估其敏感性和適應能力,從而判斷企業的長期價值和經營韌性。
助力企業品牌信任度提升和宣傳。公眾和消費者對企業的環境責任要求不斷提高,積極披露和管理氣候風險(包括脆弱性)被視為負責任的表現,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聲譽。同時,評估脆弱性的過程也是識別氣候相關機遇的過程。
此外,氣候變化的影響還延伸到碳匯領域。氣候變化通過加劇極端天氣事件(如干旱、野火、洪澇)和長期特征變化(如升溫、海洋酸化),直接影響森林、農田及海洋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增加碳匯監測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引發碳信用價值波動及交易隱患,進而驅動市場機制創新(如碳匯保險、氣候衍生品)、政策規則革新以及監測預警等技術的應用普及,并推動碳匯項目向高適應性生態領域戰略轉移,影響全球碳交易與投資方向。
(張思齊系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吳煥萍系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來源 | 中國氣象報 作者:張思齊 吳煥萍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