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送保險?"當比亞迪打出"天神之眼泊車事故全兜底"的旗號時,不少消費者直呼"車企終于肯擔責了"。但翻開小鵬、鴻蒙智行的智駕保單,你會發現這場"兜底大戰"藏著更深的商業密碼——車企正在用"零風險"承諾,悄悄拆除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線。
車企兜底政策大比拼
比亞迪的"天神之眼"方案最激進:L4級泊車場景下的財產損失、人身傷害全包,且不走保險流程;小鵬則以239元/年的"智駕安心險"覆蓋車險差額,最高賠付100萬;鴻蒙智行則推出4000元買斷的"智駕無憂服務",補償保險未覆蓋部分。表面看都是責任共擔,實則暗藏玄機——比亞迪限定低速泊車場景,小鵬設置賠付上限,鴻蒙智行則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技術自信背后的精算游戲
北方工業大學張翔研究員道破天機:"泊車場景時速不足5公里,事故概率堪比中彩票。"車企敢于兜底,本質是經過精密測算的商業行為。以比亞迪為例,其智能泊車已實現0.1秒緊急制動,車庫人車碰撞概率不足0.001%;小鵬的百萬賠付額度,實際年均理賠成本不足保費收入的1%。這些數據支撐起車企"假大方真營銷"的底氣。
責任認定迷霧中的營銷籌碼
在L3級責任認定法規空白期,車企的兜底政策成了最佳促銷話術。某新勢力品牌調研顯示,加入"事故兜底"承諾后,智駕功能選配率提升47%。但消費者容易忽視關鍵條款:比亞迪要求"依法由本車承擔"的損失才賠付,小鵬則明確"危險駕駛行為不賠"。這些免責條款像隱形安全繩,牢牢系住企業的風險邊界。
智能駕駛的終極答案從來不是誰為事故買單,而是如何讓技術足夠可靠。當車企紛紛把"兜底"當作賣點時,我們更該追問:哪天它們不再需要這種承諾,才是真正的技術成熟。下次看到"全包賠"廣告,不妨反問一句:"敢不敢開放高速場景的兜底?"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