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能駕駛逐漸從概念走向現實,用戶對其的期待已從“酷炫科技”轉向“實用可靠”。7月11日,比亞迪在天津津灣廣場舉辦的秦L(參數丨圖片)“全秦進化,泊車無憂”活動,不僅展示了智能泊車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更以“安全兜底”的承諾,重新定義了智能汽車時代的用戶權益邊界。
年初比亞迪提出的“全民智駕”戰略,正在通過秦L雙車的迭代持續落地。作為該戰略的核心載體,秦L DM-i智駕版與秦L EV將原本只出現在豪華車型上的智能駕駛輔助功能,帶入了10萬級主流家轎市場。這種技術下放并非簡單的配置堆砌,而是基于全棧自研的系統性突破--秦L全系搭載的天神之眼C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配備5個高精度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及12個高清攝像頭,形成29個傳感器的全方位感知網絡,為智能泊車等功能提供了硬件基礎。
截至7月6日,搭載天神之眼智駕系統的車型保有量已突破100萬臺,這一數據不僅印證了市場對技術的認可,更積累了海量的實際路況數據。比亞迪王朝總經理路天在活動中表示:“百萬級用戶的真實駕駛數據,是我們不斷優化智駕系統的底氣來源。每一次OTA升級,都是對300多種實際場景的針對性打磨。”
本次天神之眼史上最大規模OTA升級中,秦L雙車新增的三大智能泊車功能,精準擊中了用戶日常停車的高頻痛點。
“窄車位自動收后視鏡”功能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車位寬度,當判定空間局促時,系統會在泊車過程中自動折疊后視鏡,并同步進行語音提示。這項看似簡單的功能,背后需要毫米級的距離測算與車身姿態控制,實測中能使車輛通過寬度減少約20厘米,有效解決老舊小區、商超地下車庫的“刁鉆車位”難題。
“車頭泊入&車尾泊出”功能則填補了行業空白。不同于傳統倒車入庫,該功能支持車輛正向駛入垂直車位,特別適合車尾靠墻的商超停車位。實測顯示,完成一次標準車頭泊入僅需38秒,比熟練駕駛員的平均用時縮短近40%,且車身與兩側邊線的誤差可控制在5厘米內。
“偏置泊車”功能賦予用戶更多主動權。在相鄰車輛壓線或車位旁有障礙物時,駕駛員可通過車機屏幕選擇偏左、偏右或居中停放模式。系統會根據選擇自動規劃路徑,確保車門開啟角度不小于65度,徹底解決“停得進、下不來”的尷尬。
比亞迪此次推出的“智能泊車場景全面兜底”承諾,堪稱行業首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方案。根據承諾,所有搭載天神之眼系統的車輛,在智能泊車過程中發生的安全事故及依法應由本車承擔的損失,均由廠商直接負責維修與補償,且不設金額上限,不影響次年保費。
這項承諾的底氣來自四重支撐:中國最大的智能輔助駕駛車云數據庫已積累超300萬公里真實道路數據;全球規模最大的智駕研發團隊持續優化算法模型;覆蓋300多種泊車場景的極限測試驗證體系;以及超100萬臺搭載天神之眼車型的市場驗證。正如路天所言:“我們敢兜底,是因為每一項功能都經過了百萬次以上的模擬測試和十萬公里級的實車驗證。”
對比行業現狀,多數品牌要么將智能泊車事故納入商業保險范疇,要么推出需用戶額外購買的“智駕險”,而比亞迪的方案直接打通了從技術故障到責任賠付的全鏈條,構建起“研發-測試-使用-保障”的完整閉環。
除核心泊車功能外,秦L雙車的OTA升級還涉及智駕與智艙的近20項優化。“通行效率優先”功能可根據實時車流智能調節車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避免低速占道;“危險加塞提醒”則通過毫米波雷達的穩定性優化,將碰撞預警響應時間縮短至0.3秒。智艙方面,新增的“手車互聯”功能實現手機生態與車機大屏的無縫銜接,支持跨屏操作與應用同步。
作為比亞迪“工業奇跡”的延續,秦L DM-i智駕版憑借第五代DM技術實現2.9L/100km的虧電油耗和2100公里綜合續航,秦L EV則通過e平臺3.0 Evo與后驅架構,將30萬級配置下放到11.98萬起售區間。此次智駕升級后,這兩款車型在智能維度進一步拉大與同級產品的差距。
從打破“智駕=高價”的認知壁壘,到構建“技術+保障”的雙重護城河,秦L雙車的進化不僅是一款車型的迭代,更代表著智能汽車從“功能競爭”向“體驗競爭”的深層轉變。當技術普惠與安全保障形成合力,智能駕駛真正走向“全民可享”的時代,或許已不再遙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