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日報記者 郭濤 通訊員 秦臻 李玉玲
大地似流火,大棚如蒸籠,70多歲的新密市超化鎮黃固寺村原支部書記樊海風和村民一起查看新引進的蔬菜水果。任村支書30余載,她帶領村民硬是將一個貧困落后的山溝溝變成了環境優美、企業興旺、村民都住上“小別墅”的“山村都市”。黃固寺村還喜獲全國十大最美鄉村和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稱號,而她自己先后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全國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
時間追溯至1990年,樊海風被推舉為村黨支部書記。那時全村600多戶,家家窮,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辦公沒經費,發展沒資金。為了解決好發展的“第一桶金”,樊海風把主意打到了自家的耐火材料廠。面對丈夫經營多年的心血和全家的經濟支柱,樊海風反復做起了家人思想工作:“人活著不能光知道賺錢,咱作為干部,就應該為群眾吃虧?!本瓦@樣,樊海風把自家的耐火材料廠遷回黃固寺村,改為村辦企業,又多方籌資,一鼓作氣辦起化工廠、油站等3家企業。一個個企業興辦成功,昔日的落后村一躍成為經濟強村。村企還吸收村民800多人就業,解決了村民治病、“五保戶”照顧、軍烈屬補助等資金問題。
鄉親們腰包漸漸鼓起來了,但樊海風的眉頭卻沒有舒展。村子處于采煤沉陷區,一部分村民住宅地基下陷、墻體開裂,還有一部分民房瀕臨倒塌??粗@些,樊海風暗自下決心一定要讓鄉親們住進漂亮安全的房子。2005年10月,黃固寺村開始了新農村建設的探索,聘請專家對全村進行總體規劃設計,多次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反復討論,最終決策將全村規劃為工業區、農業區和新型社區。2007年冬,黃固寺村第一個新型社區——花園小區開工。隨后5年多時間里,該村先后投入1.7億元,建成5個新型社區,黃固寺村成為新密市第一個實現整體搬遷的村莊,630余戶村民住上了夢寐以求的“小別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5年,一場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的戰役打響,在保護村莊原有的山水風光和田園氣息基礎上,村里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建設“一心一帶六景區”,同時發展“生態、休閑、娛樂、旅游”農文商旅融合產業,建成了農耕園,修復了古寨,研學基地外來客人絡繹不絕,擁有萬余名在校學生的鄭州醫藥健康職業技術學院也落戶該村。
目前,該村建成了村級污水處理廠,建設了標準化衛生室、萬人安全水廠、幼兒園學校、60間老年公寓、5個游園廣場、4家新村超市、3家綠色酒店,群眾生活全部實現社區化。65%以上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達3.2萬元。
已經退休的樊海風,還擔任著鄭州市鄉村干部“導師幫帶制”項目導師,碧綠的田野上,還在不停地為集體和村民的幸福生活奔波著。她說:“黨支部書記可以退休,但黨員沒任期,黨員要永遠為老百姓奉獻?!?/p>
來源:鄭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