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魏忠賢得勢的三年是明朝在遼東最后的輝煌?
雖然魏公公作為“閹人”不僅晚節(jié)不保,而且飽受后世人詬病,但不可否認的是:
在魏公公得勢的三年里,大明在遼東基本保持著優(yōu)勢。
但如同現(xiàn)在的國足,本以為崇禎上臺后,遼東唾手可得,卻沒想到,魏公公的“三年”成了絕響。
本以為的崛起,沒想到卻成了回不去的巔峰。
1.緣起
其實,魏公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終究還是一個字——錢。
整個大明,最后也就亡在“沒錢”。
大明就像一個公司,農(nóng)民軍和女真兩面“擠兌”,而大明又沒能拿出足夠的“錢”來應(yīng)對,最后只能破產(chǎn)清算。
而魏公公所在的閹黨最天然的優(yōu)勢就是——“搞錢”。
2.恩怨
到了明朝末期,貪官污吏橫行,吏治腐敗到了極點,哪怕崇禎皇帝三令五申也不能禁止。
原因就在于官場士紳們早就過慣了闊綽日子,根本不愿意把錢拿出來。
但魏公公可不是“官場中人”,窮苦出身的魏公公深知百姓生活窮困,加上明末天災(zāi)人禍不斷,早就沒了半分油水。
因此魏公公就直接伸手向“官場士紳”討錢,這也是閹黨最大的優(yōu)勢,因為他們與以“東林黨”為首的士紳們天然對立。
因此,他們可以光明正大且毫無心理負擔(dān)地掏空“肉食者”們的小金庫。
宦官們的恐怖“搞錢”能力
當年萬歷皇帝窮奢極欲,短短兩年就將內(nèi)庫(皇帝小金庫)和國庫揮霍一空。
但萬歷并不因此收斂。
為了維持自己的奢華生活,補貼最愛的女人萬貴妃和他的兒子福王,萬歷于是派遣太監(jiān)向散落各地的“士紳”們討錢。
靠著這部分收入,萬歷維持了二十余年的“財政平衡”。
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太監(jiān)們的恐怖“搞錢”能力。
兵法有言——“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鞭炮一響,黃金萬兩”,如果沒有錢糧,哪來的軍隊?
3.蛋糕
老朱是個窮苦乞丐出身,因此他對于那些高高在上的讀書人總保持著一顆敬畏之心。
大明開國之初,為了表示對讀書人的尊敬,老朱大筆一揮,給了天下讀書人一個非常“可怕”的特權(quán)——士紳不納糧。
正是在這個制度的幫助下,明朝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士紳階層”。
到了明朝末期,兩百多年的“廠衛(wèi)制度”過于落后固然是導(dǎo)致軍隊戰(zhàn)斗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但“軍餉”不足,才是擊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知道,軍隊斷糧哪怕只有一天,也會有“土崩瓦解”的可能。
三國時期最重要的“官渡之戰(zhàn)”,袁紹八十萬大軍頃刻瓦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奇襲袁紹烏巢糧倉導(dǎo)致袁軍斷糧。
而大明后期的財政更是危險到全國軍隊的軍餉遲遲不予發(fā)放。
袁崇煥與崇禎召對“五年復(fù)遼”后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制止軍隊因為缺餉而導(dǎo)致的嘩變。
那大明兩百六十年的天下,為何最后落得個“窮困潦倒”的下場呢?
4.蛀蟲
大明的錢糧,最終的受益人不是百姓,也不是皇帝,更不是宦官,而是——士紳階層。
士紳階層不用納稅,掙來的錢全都是自己的,自然會源源不斷地積累財富。
而讓局面逐漸失控的,還是因為“肉食者”們通過不斷努力,挖掘出了這個制度的漏洞。
“士紳不納糧”,也就意味著——無論你有多少田產(chǎn),無論你掙了多少錢,都不用繳納一分錢給國家。
但國家沒有賦稅收入,是無法正常運轉(zhuǎn)的。
因此國家必須要征收賦稅,這個擔(dān)子最終都落到了老百姓的頭上。
這些都極大地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dān)。
在這個制度實行百余年之后,一些老百姓為了躲避日益繁重的賦稅,紛紛開動腦筋。
為了減少負擔(dān),他們將自己的田產(chǎn)以各種名義掛靠在不用納稅的士紳名下。
只要“士紳”掛靠費用的胃口低于大明賦稅,這筆買賣就有利可圖。
這個行為在歷朝歷代都十分普遍,因此史學(xué)界將其稱之為——“投獻”。
當然,大明王朝中的“投獻”行為尤其突出。
“投獻”導(dǎo)致土地大量集中于“士紳”之手,而原有的自耕農(nóng)最終淪為佃農(nóng),甚至是奴隸。
這極大加快了土地兼并的步伐,也讓大明在滅亡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5.真相
歷朝歷代,除了商品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宋朝以外,其余封建王朝統(tǒng)治者們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地抑制土地兼并。
但很可惜,這種努力最終都只有“失敗”這一種結(jié)果。
王朝達到盛世之后,人口激增帶來了形式多樣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但最終都只會導(dǎo)致一個結(jié)果——大戶吃小戶。
兼并也就成了必然的結(jié)果。
無論曾經(jīng)多么強盛的大一統(tǒng)王朝,在兩百年之后,兼并問題也會逐漸達到頂峰。
統(tǒng)治階層與被統(tǒng)治階層之間的矛盾也逐漸不可調(diào)和。
農(nóng)民起義也就成了最終的選擇,而“天命所歸”的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們又會建立新的王朝,并最終重復(fù)這一悲劇。
王朝建立——百廢待興——國富民強——兼并叢生——階級固化——打破階層。
目前大家是否已經(jīng)感受到,階層的跨越越來越難了呢?
特別是“那某茜”事件的爆發(fā)。
6.無奈
哪怕是科技日益發(fā)達的現(xiàn)代,“天龍人”們都能通過各種方法規(guī)避人民的眼睛為自己謀取利益。
更何況明朝那個科技落后的封建時代。
由于明朝通訊手段極度落后,所以土地的丈量往往數(shù)年才能完成一次。
之后的數(shù)十年時間里,朝廷都會根據(jù)這個數(shù)據(jù)判定土地的肥沃程度,并以此作為納稅依據(jù)。
無論土地、人口發(fā)生何種變化,這種計稅方法都不會發(fā)生改變。
這可把老百姓們害慘了。
當一部分人開始狡猾地把自己的土地“投獻”給士紳之后,他的那一部分賦稅并不會消失,而是會同等地轉(zhuǎn)嫁到與他同縣的其他農(nóng)民手中。
隨著越來越多“投獻”行為的產(chǎn)生,剩下的農(nóng)民也就要承擔(dān)比例越來越高的賦稅。
有些商業(yè)頭腦的士紳發(fā)現(xiàn)“投獻”利潤可觀之后,紛紛加大了“投獻”的費用,也讓苦苦掙扎的百姓更加舉步維艱。
最后,當賦稅高于收入的時候,苦苦掙扎的農(nóng)民們也就只剩下了“破產(chǎn)”這一條道路。
哪怕部分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下血本借高利貸維持生計,卻也依舊無濟于事。
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人頭稅”,這是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棵稻草。
即便失去了土地,即便沒有了收入,但是只要人還在,就要交稅。
這就是“人頭稅”。
走投無路的農(nóng)民們賣掉土地也無法還清國家的“債務(wù)”,只好賣兒賣女,委曲求全。
國家如果到了這個地步,怎么能不“亡國”,社稷怎么能不“傾覆”?
7.破產(chǎn)
倘若和平年代,且恰好碰上一個仁德的君主,大不了“勤儉持家”,少花點錢,減少賦稅征收就可以了。
可明朝末年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讓和平成了一種奢望。
萬歷三大征帶來數(shù)千萬兩白銀的軍費支出,掏空了大明“有限責(zé)任公司”的國庫。
這也是“大明亡于萬歷”說法最有力的證據(jù)。
更可氣的是萬歷寵愛鄭貴妃,疏于對太子以及皇孫的教導(dǎo),直接讓大明“集團”后繼無人。
之后即位的明光宗沉迷聲色,更之后的天啟又沉迷木匠工作。
兩任奇葩繼承人將大明本就渾濁的生存環(huán)境更是攪得“臭氣熏天”。
“開國大清洗,各階層和平共處——農(nóng)民投機倒把投獻士紳——土地兼并加劇——剩余百姓無法繳納賦稅,只好繼續(xù)投獻——盛世人口激增,人頭稅無法負擔(dān)——賣土地甚至賣兒賣女以求生存——國力衰弱,民不聊生——農(nóng)民起義、外敵入侵——國家滅亡”
由此,大明“有限責(zé)任公司”完成了上述圓周率的最后一步。
但魏忠賢誤打誤撞在短期內(nèi)打破了這個魔咒。
8.機緣
魏忠賢窮苦出身(借了高利貸還不上,自宮入宮),自然知道百姓水深火熱,對那些“肉食者”更是好感欠奉。
因此在上臺之后,魏忠賢開始了他的“平衡之術(shù)”,他給各路王公大臣羅列罪名,一旦查實立刻抄家,以此獲得巨額“遺產(chǎn)”。
同時,在魏公公的努力之下,礦監(jiān)稅使也鼓足了勁朝士紳階層“開炮”,把錢源源不斷地收了上來。
當然,在此期間,魏公公自然沒少“中飽私囊”,但比起“吃光抹凈”的“士紳階層”,魏公公的所作所為稱得上“高尚”。
即便魏公公的做法讓許多王公大臣們怨聲載道,但礙于天啟皇帝對魏公公的支持,他們也只好破財免災(zāi)。
那些聰明的“肉食者”很早就看透了這一點,因此不用魏公公費力,他們就把錢交了出來。
而有些“愣頭青”拒不繳納的,魏公公也會幫他“體面”。
當然了,這些也成了魏公公倒臺的最大證據(jù),畢竟他老人家貪污納賄也是不爭的事實。
9.大義
哪怕貪污受賄,但魏公公也是個明事理的人。
邊軍一旦報捷,查實之后,魏公公立馬掏錢,兌現(xiàn)賞銀。
只要是邊軍的請求,魏公公一律滿足。
當邊軍面臨缺馬問題之時,魏公公更是不吝惜背負罵名,打破祖制,賜予一些“富貴家庭”可以“騎馬紫禁城”的殊榮。
因為按照這項制度,被授予榮譽的士紳們需要向朝廷進獻馬匹以謝皇恩。
為了盡快籌到足夠的戰(zhàn)馬,魏公公甚至多次授予他們這項殊榮,讓一些“富貴士紳”叫苦不迭。
最終,這些精良的戰(zhàn)馬被魏公公通通送到了前線。
天啟皇帝最終囑托崇禎“朝臣不可輕信,務(wù)必重用魏忠賢”實在是良言。
而崇禎即位之后,自詡剿滅了魏忠賢,實際上也是澆滅了大明最后的希望。
在之后的內(nèi)憂外患中,崇禎最終也明白了太監(jiān)的作用,屢次派遣太監(jiān)監(jiān)軍,但都無濟于事。
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做到魏忠賢這個地步了。
只可惜,魏公公目不識丁,無法在筆桿子上與讀書人較量,最終落得個“遺臭萬年”的結(jié)局,屬實讓人唏噓。
10.尾聲
煤山自縊的崇禎最終留下了“朕非亡國之君,諸臣是亡國之臣”、“文武可殺,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這也是他最后的“囑托”。
李自成大軍壓境之時,崇禎不是沒有想過自救,可在文武百官離心離德的那天,這位紫禁城的主人連打開城門的命令都無法下達。
當時的文武百官早就接受了失敗,他們甚至絕大多數(shù)早已經(jīng)開始串通李自成,只為在新朝給自己謀一個職位。
崇禎皇帝最后一刻,身邊有且僅有一個王承恩陪伴。
而王承恩,也是個太監(jiān)。
好在“歷史具有公正性”,那些曾經(jīng)魚肉百姓、作威作福的“肉食者”在李自成進京后獲得了應(yīng)有的“回報”。
他們被李自成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軍抄家,吐出了7000萬兩白銀以及1700萬兩黃金。
PS:按照崇禎時期明朝國庫500萬兩白銀的年收入來看,崇禎終其一朝也沒見到過這么多錢。
清朝建立后,雄才大略的雍正皇帝看到時弊后,更是直接取消了這一特權(quán),提出了“士紳一體納糧”的主張。
當然,這也讓雍正背上了罵名,一些野史為了抹黑雍正,說他被血滴子割去了頭顱,死無全尸等等。
但正是這一舉措,最終挽救了大清的財政,將這個已經(jīng)走向下坡路的王朝重新搬回了正軌,并續(xù)了兩百年的壽命。
在崇禎自縊的78年后,歷史最終給了崇禎公平的回答。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搜集,侵刪。
文:小昭 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戰(zhàn)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為一點兒歷史事作者手打,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