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積云(樹木嶺/張暉)
夏天讓人體感不適,但這個季節卻有著最好看的云朵。匆忙、焦慮,被現代化生活隔絕得淡漠了“附近情感”的人們,在同一片天空下,共情了起來。
△七彩祥云/張暉
云的天然詩性,是鏈接萬物的情感紐帶。
中國歷代詩文中,飄蕩著和云有關的詩篇。不同的人,描繪著不同的云境。“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是張若虛的曠古憂傷;“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是李白的絕世浪漫。“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是李賀濃墨重彩的悲壯。
國外亦然。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在《氣與夢》中寫道:“云是大氣寫給大地的情書”。云還引發了深邃的哲思。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積雨云之中孕育著一種動蕩,孕育著某種轉折、變形或嬗變的巨大潛能,它是轉變的場所。
△積雨云/胡嘉會
云,這懸浮于天地間的靈物,人類已凝望了上萬年。從《詩經》中“英英白云,露彼菅茅”的樸素描摹,到杜甫“五溪衣服共云山”的壯闊云圖,再到現代氣象衛星鏡頭下那旋轉的白色渦旋,云始終懸浮在科學與詩學的交界地帶,既是大氣物理的研究對象,又是永恒的美學符號。
或許我們應該重拾那種詩性與理性交融的觀云傳統。下次遇見一片特別的云,不妨同時思考它的物理成因與美學價值:那卷積云的波狀結構,既是開爾文-亥姆霍茲波不穩定性的產物,也是天空的指紋;暮色中的高層云,既是冰晶折射陽光形成的光學現象,也是大自然最壯麗的畫布。在氣候劇變的時代,理解云的物理或許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而珍視云的詩意,則可能教會我們為何要守護這個有云棲息的世界。
湖南的地理構造生出了無數的云,而這些飄蕩在湖南上空的云,又與山水一起塑造了湖南獨特的文化氣質。湖南,是中國地理中一個多云的空間,更是歷代詩畫曲賦中那個云水蒼茫的意象世界。
什么是云?
云是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后凝結成的小水滴或者小冰晶的可見集合體。它是地球水循環中重要的一環。水汽自地面蒸發,在天空中冷凝成云。云再重新成為降水(包含固態降水和液態降水)墜落回地球表面。但我們每天看到的云,都只能被稱作“云”嗎?顯然不是。和自然界的萬物一樣,云在近現代也被精準地進行了分類研究。
△帽子云,學名幞狀云/張暉
湖南省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楊云蕓告訴我們:云的分類主要從形成機制和形態特征兩個維度進行劃分,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基于云底高度的分類體系,將云分為三個族類:低云、中云、高云,并進一步細分為十屬、29類。
除了高低不同,云的形態也變化無窮。有經常被誤認為是UFO的莢狀云,它們濕潤的氣流撞上障礙,如崎嶇的地貌或高大的建筑,水蒸氣在空中迅速凝結并靜止,這種奇怪的云就形成了。莢狀云幾乎不怎么移動,可以觀察很久。還有像帽子一樣覆蓋山頂的帽子云,源于氣流過峰后冷卻凝結成云。比較壯闊且少見的還有那種把天空切割為兩半的巨大云墻,是由于中高空存在不同方向、不同水汽含量的氣流,也就是氣象術語中的風切變所造成的。
△飛機拉線造成的彩虹云/張暉
云的顏色也不相同。白云、烏云,甚至還有更復雜的彩虹云。云的厚度決定了云朵的色彩。當云層中的水珠和冰晶數量較少時,大部分太陽光都能透過云層,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到薄薄的云層泛著白色。各種云的厚度差距很大,當水珠與冰晶大量地集結在一起,甚至能夠達到幾千米的厚度,此時云層過厚以至于大部分的太陽光線擋住了,所以在地面上的我們看到的就是烏云。
△蔽光層積云(西湖公園/盧七星)
正如一個人不可能在一生中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個人也不可能在一生中兩次看到同一片云,它始終在變化。可以說,云是最變幻莫測的水。那么,一朵云的壽命有多長?
楊云蕓告訴我們:云的壽命具體取決于云的類型和環境條件。譬如積云,作為最常見的對流云,其壽命通常較短。夏季一朵積云的平均壽命約為10分鐘到1小時。這種云由局部熱對流形成,當上升氣流減弱或水分蒸發后即消散。而層云(低云族)壽命約1-2小時,因其覆蓋范圍廣且上升氣流穩定。卷云(高云族)則可維持數小時甚至跨越數百公里區域,因其形成于高空低溫環境,冰晶蒸發速度較慢。
△濃積云(西湖公園/盧七星)
我們可以在長沙想象這樣一個水循環場景:
岳麓山的晨光里,一片淡積云從湘江水面誕生。它被上升的水汽托舉,在橘子洲頭投下轉瞬即逝的陰涼。游客舉起手機時,這朵形似愛心的云已開始消散——淡積云的壽命不過一盞茶的功夫,當高空干燥的風掠過,它便如晨露般解體,殘余的碎片化作碎積云,未及飄過杜甫江閣便了無痕跡。
世間變幻莫測的,莫過于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白云蒼狗,恰似人生無常。
△淡積云和碎積云(航拍/盧七星)
湖南哪里的云最多?這是個不太好準確回答的問題。但從地理學的角度去看,山地和湖區無疑是生云的最佳之地。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這是古人對地貌與云的關系做出的概括。從現代科學角度看,當氣流遇山抬升,海拔每升高100米降溫約0.65℃,達到抬升凝結高度(LCL)成云 。所以多山必定多云。地形呈現U字型的湖南,三面環山,且河流眾多,濕度較大,山間自然會生發出濃厚的水汽,這些水汽飄蕩到低溫的空中,成為山間飄蕩的云朵。
洞庭湖巨大的水體形成的蒸發,也是水汽的重要來源。洞庭湖作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237.1億立方米的湖盆的總容積有著巨大的蒸發量,由此形成一個儲量巨大的空中水庫。保護洞庭湖,亦是守護湖南最珍貴的“云工廠”。
△堡狀層積云(盧七星)
湖南的云和其它地方相比有哪些不同?
相比于高緯度的北方,地處亞熱帶的湖南受西南季風影響,水汽輸送充沛,有利于云的形成和維持。多樣的氣候背景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得湖南的云具有多樣形態和獨特景觀特點。湖南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云型豐富且具典型性。一般說來,夏季水汽條件好、太陽輻射強,淡積云、鬃積雨云居多;春秋季節環流轉化穩定后,以高積云居多;冬季以冷空氣控制為主,降水以層云居多。
△馬蹄云(張暉)
湖南地理上的幾個主要暴雨區都在山區,它們是特別容易產生積雨云的地方。
湖南復雜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湖南氣候的多樣性特征。在三面環山、朝北開口的馬蹄形地貌背景下,湖南的雨、熱等氣候要素等值線打破了與緯線平行的一般規律,而是與地形等高線大致平行。湖南的暴雨形成受地形被迫抬升、水汽輸送及大氣不穩定能量釋放等共同影響,雨區常常伴隨著積雨云的形成。
△禿積雨云/盧七星
湖南觀云最合適的季節是夏天。
楊云蕓告訴我們:夏季高溫有利于近地面空氣迅速升溫膨脹。受熱空氣密度降低后強烈上升,形成旺盛的垂直對流,高溫加速地表水體蒸發,為云層提供充足的水汽“原料”,豐沛的水汽與上升氣流結合,陽光穿透更厚大氣層時發生散射折射作用使云體更飽滿、形態更富變化;加上太陽光直射點在北回歸線附近,晝長夜短,觀云時間更長,有更多機會捕捉到云的各種形態變化。
△堡狀層積云(北辰三角洲/袁召輝)
在湖南,還有一種壯麗的云的景觀,那就是云海。
云海屬于低云中的層積云。云層的厚度一般在300-400米之間,云塊比較均勻,云頂的高度也基本相同。低云的凝結高度最低為800-1000米,所以云海的形成必須滿足兩個必要條件,山要高,水汽要足。因此,湖南的云海大多出現在山脈里的高峰附近。
△武陵山云海/常立軍
云還滋養了湖南的山地,營造出高山上的桃花源。
在紫鵲界梯田,這里擁有天然的自流灌溉系統。依賴山頂森林涵養云霧水分,通過泉眼滲透形成“隱形水庫”,這里實現了“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生態循環。這種云霧-森林-梯田的共生模式,成就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提到云時,人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湖南。沒有云,湖南不可能成為“瀟湘”。云,塑造了湖南的地理美學氣質。
云是水的最變化最復雜最美的形態,多云的湖南,因此擁有萬千的藝術意象之美。瀟湘,因此成為古人心中云水彌漫的永恒美境。
△砧狀云/張暉
云對湖南地理文化氣質的塑造,是自然氣象與人文精神在千年歷史中深度交融的結果。從瀟湘八景的詩畫意境到上古神話的悲歡敘事,再到文學和音樂藝術的意象凝練,云始終是湖湘大地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與精神載體。這天地間最無常的造物,以水為骨,以氣為魄,在匠人指間凝固成青銅的獰厲、絲綢的飄逸、瓷釉的流動。自楚地先民仰觀巫山云雨而通神,至曹雪芹以“湘云”為名賦靈于金釵,一片云早已超越自然現象,成為東方美學宇宙的永恒坐標。
△積雨云(張家界武陵源/慧慧)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溺于湘水化為云神,其“鼓瑟訴怨”的傳說成為湖湘文學核心母題。從洞庭之云到九嶷之云,云遮霧繞強化了神靈縹緲的意境,奠定了湖南文化中 “哀婉與超逸并存” 的審美基調。湖南的云水之所以能成為千年母題,正因為它的不可捕捉——琴弦上的顫音、水墨里的留白、山巒間的流動,都是對永恒之美的短暫摹寫。
△透光層積云/胡嘉會
瀟湘,是云水的瀟湘。
瀟湘山水作為中國藝術史上的經典母題,從五代至南宋的繪畫演變中凝聚了獨特的地理意象與人文精神。
湖南地理的獨特氣象成為畫家“煙霞痼疾”的靈感源泉。畫出《瀟湘奇觀圖》的米友仁,其突破在于以水墨實驗達成心理性云山幻象,其“無根樹”“朦朧云”,雖被時人諷喻為“解作無根樹,能描濛鴻云”,卻成為文人畫“重意輕形”的里程碑。
△弧積云(樹木嶺/張暉)
在代表長沙古代藝術考古巔峰的馬王堆一號墓出土文物中,云氣激蕩。
其中的刺繡作品乘云繡,就是以云氣紋為中心,通過自然物(云)與生命(鳳鳥)的結合來表達美妙的想象世界。這些云氣紋是對現實中的云進行抽象化、符號化的結果。
另一件和云相關的重要文物是黑地彩繪漆棺。這是一件以云氣紋為底紋的藝術作品。
△火燒云/盧七星
黑地彩繪棺上的花紋,除蓋板四側邊緣滿飾帶狀卷云紋外,五面的四周都有寬15厘米以流云紋為中心的帶狀圖案。蓋板和左、右側面的云氣紋均為六組,上下兩列,每列三組;頭擋和足擋上的云氣紋則均為四組,上下兩列,每列二組。該棺內髹朱漆,外黑漆為地,用朱、白、黑、黃、綠等顏色,繪出流動奔放的云氣,云氣間有一百多個形態各異的動物和神怪穿插其間,組成了五十七幅內容不同且飄逸靈動的畫面。
在湖南能夠稱之為“永恒經典”的文化藝術品中,云始終不曾缺席。湖湘大地始終是云之奧義的最佳參悟者,這里的人們懂得:真正的天人合一,不在膜拜云的幻變,而在參透那令云朵生滅的宇宙韻律,最終將人生活成大地之上的“行云流水”。
以下為地理粉絲們貢獻的美云圖片:
(好照片實在太多了,每一張都想放上來,然而版面有限……在此致謝所有提供圖片的朋友。)
有獎互動
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您拍下的云,我們將擇取高贊評論予以刊發、報道或獎勵~
*鑒于云分類的復雜性,所有識別均可能有所偏差,識別結果僅供參考。
瀟湘晨報湖湘地理記者常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