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嶺之陽,吉林西部。嫩江與洮兒河交匯的沖積平原上春潮涌動,一望無際的稻田泛出新綠。這片曾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判定為“不適宜耕種”的鹽堿荒灘,如今已化身為水稻面積155.9萬畝,年產20.6億斤優質大米的“黃金糧倉”,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這場蛻變的背后,是一部人與自然和解的史詩,其核心密碼在于:以生態修復重建生產基礎,以科技創新突破資源桎梏,以產業融合激活價值鏈條。
一江三河潤沃野
天賜的自然生態密碼鎮賚縣的命運轉折,始于對自然密碼的重新破譯。鎮賚縣地處嫩江、洮兒河、呼爾達河和二龍濤河的一江三河匯聚地,年均過境水量達219億立方米,相當于5個太湖的水量。但是在2010年以前,這些水資源并未轉化為農業優勢——全縣有效灌溉面積不足30萬畝,70%的耕地只能是“望水興嘆”。轉機出現在國家“河湖連通”工程的實施。鎮賚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站在嫩江白沙灘泵站前,手指著水系圖介紹說:“我們以嫩江為心臟,32條輸水渠道為動脈,9座提水泵為關節,將四大水系串聯成江河互濟的大水網?!边@項歷時8年,投資數十億元的工程,使全縣的水域面積從9.52萬公頃激增到10.13萬公頃,濕地恢復到20萬公頃。
每年的灌溉季,在建平五家子泵站,寬度30米多寬的輸水渠道如同一條銀色的巨龍,將嫩江水輸送到4000余公頃鹽堿地。“過去用柴油機抽水每畝澆灌成本要120元,現在使用引嫩入白工程引來的江水每畝才90元?!狈N糧大戶劉清潔撫摸著電動化閘門控制器。更關鍵的是生態賬:引江水洗鹽壓堿后,土壤的pH值從9.3降到了7.7,有機質含量也略有提升。
莫莫格蒙古族鄉種植合作社孟慶江的840畝稻田全部采用嫩江直引灌溉,其推出的“夢鄉灣”牌有機大米因食味口味、礦物質比普通大米高,在2019年全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斬獲“金獎”。鄰居張嬸通過種植弱堿香稻品種,每斤稻谷收購價達3.8元,較普通品種溢價27%。
科技破題鹽堿灘:從“種不活”到“種得好”
水資源困局破解后,更大的挑戰擺在面前——如何在重度鹽堿地上種出高產水稻?鎮賚縣與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3代科研專家齊心協力,展開了一場農業科技攻堅戰。
農作物在這里難以扎根生長,糧食產量長期處于低位,農民們守著這片土地,卻難以實現豐收的夢想。然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以及像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任志國這樣一批敢為人先的開拓者的努力,這片曾經荒蕪的鹽堿灘正逐漸煥發出勃勃生機,實現了從“種不活”到“種得好”的華麗轉身。
2008年,任志國成立了鎮賚縣第一家農業合作社——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成立初期,合作社面臨著諸多難題,鹽堿地的低產困境成為他們首先要攻克的難關。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任志國積極尋求科技支持,與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
省農科院派出團隊入駐大屯鎮,以馬巍副研究員為主的專家帶來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良技術。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時,施用“生物菌肥”,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數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環境,增強土壤肥力。這些技術的綜合應用,為農作物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除了土壤改良,培育優質高產耐鹽堿水稻品種也是關鍵。在省農科院的指導下,英臺合作社承擔起優質水稻新品種種子繁育工作。經過多年努力,成功培育出適合當地鹽堿地種植的水稻品種,這些品種具有抗鹽堿、高產、優質等特點,如“吉粳816”,不僅產量穩定,而且自帶天然稻香,口感軟糯,深受市場歡迎。
在種植模式上,任志國積極探索“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推廣蟹田稻。螃蟹在稻田中穿梭,它們以害蟲和雜草為食,排泄物又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實現了“一水兩用、一季雙收”。這種生態循環模式,既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改良了鹽堿地土壤環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2024年,英臺合作社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不斷擴大,河蟹產量穩步增長,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每到夏季,走進英臺合作社的稻田,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翠綠稻浪,微風吹過,稻香陣陣。曾經的鹽堿荒灘,已成為充滿希望的米糧川。在科技的助力下,任志國和他的合作社成員們用汗水和智慧書寫了農業發展的新篇章,讓鹽堿地變成了肥沃的高產田,為鎮賚縣乃至全國的鹽堿地農業開發提供了寶貴經驗,更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力量 。
從“白色沙漠”到阡陌縱橫,鎮賚縣這片曾經的重度鹽堿地上,如今也能看到千重稻浪綿延無際。
從荒蕪地到穩產田,再到部分田塊已成為公頃產量超10噸的高產田,背后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辛勤汗水。
走進鎮賚縣大屯鎮英臺農機合作社任志國的家,任老笑容滿面:“自從省農科院入駐以來,我們是年年好年景,年年大豐收!由過去的種不活到種得好,那可是多虧了馬巍?!?/p>
智慧農業顯身手:從“會種田”到“慧種田”
鎮賚縣,這片孕育著無限希望的黑土地上,豐沛的水源;獨特的弱堿性土壤,為水稻生長提供了特殊的養分;充足的光照和較大的晝夜溫差,賦予了鎮賚大米獨特的口感與豐富的營養。然而,過去受限于傳統種植方式,鎮賚大米產業的發展面臨諸多瓶頸。如今,隨著智慧農業的興起,鎮賚縣的水稻種植正經歷著一場深刻變革,從“會種田”逐步邁向“慧種田” ,任志國和孟慶江便是這場變革中的典型代表。
任志國,鎮賚縣大屯鎮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多年來深耕水稻種植領域。以往,他和眾多農戶一樣,依靠經驗種田,不僅辛苦,而且產量和質量都難以實現大的突破。但任志國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輸、愛鉆研的勁頭,隨著科技的發展,他敏銳地察覺到智慧農業將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于是,他積極引入智能設備,開啟了“慧種田”的探索之路。
在插秧環節,任志國率先采用單棵插秧和側深施肥技術,借助先進的插秧機,在插秧的同時將化肥精準地施在稻苗根部。這一技術的應用,使得每公頃稻田種子用量減半,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肥料的精準供應,稻苗茁壯成長,產量并未受到影響,甚至有所提高。
在田間管理方面,任志國更是引入了一系列高科技設備。傳感器被安裝在稻田的各個角落,實時監測土壤的濕度、溫度、酸堿度以及養分含量等數據。這些數據通過無線網絡,實時傳輸到任志國的手機或電腦上。一旦數據出現異常,系統會立即發出預警,任志國便能根據這些信息,及時采取措施,精準灌溉、合理施肥,確保水稻始終處于最佳的生長環境中。
除了田間管理,任志國還積極與吉林省農科院合作,開展水稻新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工作。在他的稻田里,種植著近百個耐鹽堿、高產等水稻試驗品種。通過對這些品種的試種和篩選,他不斷尋找最適合鎮賚縣土壤和氣候條件的水稻品種,為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與任志國一樣,孟慶江也是鎮賚縣水稻種植領域的先鋒人物。他經營的夢香灣米業,以生產高品質的有機大米而聞名。在智慧農業的浪潮下,孟慶江同樣不甘落后,積極探索智能化種植和管理模式。
為了保證大米的品質,孟慶江在種植過程中嚴格遵循有機標準。他利用智能化設備,對稻田的灌溉用水進行實時監測和凈化,確保水源無污染。同時,他采用無人機進行病蟲害監測和防治,無人機搭載高清攝像頭和專業的檢測設備,能夠快速、準確地發現病蟲害的跡象,并及時采取生物防治或物理防治措施,避免了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證了大米的綠色、有機品質。
在大米加工環節,孟慶江引進了先進的自動化加工設備,實現了從稻谷脫殼、碾米到包裝的全自動化生產。這些設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能夠精準控制加工過程中的各項參數,保證了大米的口感和品質。通過智能化的生產管理系統,孟慶江可以實時監控生產線上的每一個環節,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
任志國和孟慶江的成功實踐,只是鎮賚縣智慧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在鎮賚縣,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認識到智慧農業的優勢,紛紛加入“慧種田”的行列中來。
在智慧農業的助力下,鎮賚大米的產量和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
從“會種田”到“慧種田”,鎮賚縣大米產業的智慧轉型,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也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的道路。
品牌突圍再蝶變:從“賣稻谷”到“賣品牌”
北緯45度黃金水稻帶的土地,獨特的弱堿性土壤、充足的日照以及嫩江水的滋養,成為水稻生長的天堂,孕育出了聞名遐邇的鎮賚大米。
多年前,鎮賚縣的稻米產業卻面臨著“稻強米弱”的困境。農戶們辛苦種植的優質稻谷,大多以低價賣給糧商,缺乏品牌意識,導致附加值難以提升,農民增收緩慢。
孟慶江,一位專注于農業的“新農人”,敏銳地察覺到了品牌的力量。2010年,他成立了慶江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決心打造屬于自己的大米品牌——夢香灣。
“夢香灣”品牌的誕生,并非一帆風順。孟慶江深知,要在競爭激烈的大米市場中脫穎而出,必須從源頭抓起,保證大米的品質。合作社采用有機種植方式,杜絕使用農藥和化肥,在水田里散養魚、蟹,實現了生態循環。為了控制病蟲害,他們采用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除蟲、除草方法,雖然成本增加了,但大米的品質得到了質的提升。孟慶江還積極與科研機構合作,引進優質水稻品種,不斷優化種植技術。
品質有了保障,如何讓更多人知曉夢香灣品牌,成為孟慶江面臨的又一難題。
老孟帶著自家的大米,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博覽會,積極與經銷商、超市對接。2019年,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的第三屆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創新大賽暨優質漁米評比推介會上,夢香灣有機蟹田米榮獲創新大賽特等獎和“綠色生態獎” 。這一榮譽,讓夢香灣品牌聲名鵲起,產品銷量大幅增長。
在孟慶江的帶領下,夢香灣品牌不斷發展壯大,不僅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致富,也為鎮賚大米品牌建設起到了示范作用。如今,鎮賚縣像夢香灣這樣的大米品牌越來越多,它們依托鎮賚大米的區域品牌優勢,在市場上嶄露頭角。
鎮賚縣大米品牌建設的成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來,鎮賚縣政府整合資源,塑造“鎮賚大米”品牌,提高品牌使用門檻,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標識、統一包裝、統一質量標準,擺脫了無序競爭的局面。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政府牽頭,市場化運作,引導鼓勵企業共同出資,聯合宣傳,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鎮賚大米獨特的生長環境、種植文化和優良品質。在市場監管方面,政府搭建大米質量追溯平臺,全程監管大米市場,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為品牌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從“賣稻谷”到“賣品牌”,鎮賚縣大米產業實現了華麗轉身。
產業升級向新行:從“單一鏈條”到“三產融合”
多年來,鎮賚大米以其顆粒飽滿、口感軟糯、營養豐富而聞名遐邇,然而,曾經的鎮賚大米產業卻面臨著發展的瓶頸,長期依賴單一的種植與銷售模式,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農民收益增長緩慢。
近年來,鎮賚縣積極探索產業升級之路,努力實現從“單一鏈條”到“三產融合”的轉變,在眾多的探索者中,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的毛印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毛印華作為當地的種糧大戶,多年來一直深耕水稻種植領域。以往,他的主要收入來源僅僅是將收獲的稻谷直接銷售給糧商,利潤微薄,且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極大。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這種單一的經營模式愈發難以維持生計,甚至一度出現虧損。
為了改變這一困境,毛印華開始尋求新的發展路徑。他敏銳地意識到,要想提升大米產業的效益,必須延伸產業鏈條,開展多元化經營。于是,他率先邁出了第一步,投資引進先進的大米加工設備,對稻谷進行深加工。經過精細加工的大米,不僅外觀更加精美,口感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大幅提高。通過打造自己的品牌,毛印華將加工后的大米直接推向市場,與各大超市、經銷商建立合作關系,拓寬了銷售渠道,產品銷量和利潤都實現了顯著增長。
不滿足于現狀的毛印華又將目光投向了新興的電商領域。兒媳張利積極學習電商運營知識,開設了線上店鋪,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將鎮賚大米銷售到全國各地。通過直播帶貨、網絡營銷等方式,鎮賚大米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關注和購買。在銷售大米的同時,毛印華還充分挖掘大米的周邊產品,開發了米糠油、米粉等深加工產品,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線,提高了產業附加值。
在毛印華探索產業升級的同時,鎮賚縣嘎什根鄉也在積極推進三產融合發展。嘎什根鄉憑借其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水稻資源,成功入選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名錄。為了提升水稻產業的競爭力,嘎什根鄉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推廣綠色、有機種植技術,從源頭上保證大米的品質。
為了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嘎什根鄉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進了多家大米加工企業,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體系。這些企業不僅提高了大米的加工精度和質量,還開發出了多種類型的大米產品,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嘎什根鄉還積極探索“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結合當地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打造了一批以水稻種植為主題的鄉村旅游景點。游客們可以在這里體驗插秧、收割等農事活動,品嘗新鮮的大米美食,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提升了鎮賚大米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從毛印華的個人實踐到嘎什根鄉的整體推進,鎮賚縣大米產業正逐步實現從“單一鏈條”到“三產融合”的華麗轉身。如今,鎮賚大米已不再僅僅是一種農產品,而是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旅游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產業附加值不斷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從“風吹堿面白花花”到“塞北江南稻花香”,鎮賚縣用科技之鑰打開生態之門,以品牌之力撬動產業升級。2024年,全縣糧食總產值突破80億元,帶動2.3萬農戶戶均增收1.2萬元,為全球鹽堿地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當科技邂逅沃土,當傳統擁抱創新,鹽堿灘也能長出黃金糧倉。(潘晟昱 徐文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