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都城臨安,皇帝居住的寢宮外,這天清晨排起了一個不長不短的隊伍。三十余名妃嬪個個面帶紅暈,等著向太監報告昨夜被皇帝臨幸的細節。
這是1264年寒冬,臨安城皇宮合門前出現的一幕奇景。三十多名年輕嬪妃天未亮便在此排隊,個個妝容精致,面帶紅暈。她們不是在爭寵,而是按宮中規矩——向主管太監登記昨夜被新帝臨幸的日期。龍椅上登基才數日的宋度宗趙禥,用這一場荒唐的“謝恩儀式”,宣告了南宋王朝最后的狂歡正式開始。
《續資治通鑒·宋紀一百八十》明確記載:“帝自為太子,以好內聞;既立,耽于酒色......及帝之初,一日謝恩者三十余人。”這個數字在當時引發朝野震動。按宮規,凡被皇帝臨幸的嬪妃,次日必須到合門謝恩登記。一天三十余人集體謝恩,意味著趙禥一夜之間寵幸了整個后宮的三十分之一!
有好事者算過一筆賬:若一夜按12小時計,寵幸30名嬪妃,平均每人僅得24分鐘。連脫衣穿衣都算在內,這位皇帝堪稱南宋“時間管理大師”。更荒唐的是,當蒙古鐵騎踏破長江防線時,趙禥仍然在寢宮夜夜笙歌。這位皇帝用實際行動證明:社稷可丟,春宵不可廢。
坐上龍椅后,趙禥嫌批閱奏章太累,竟把軍國大事交給最寵愛的四個女人——號稱“春夏秋冬四夫人”,讓她們代筆批答公文。這些美人容貌傾城,卻對國家大事一竅不通。當襄陽守軍血書求援時,她們可能正為胭脂花色犯愁;當元軍突破長江防線時,她們或許在爭論今晚誰侍寢。
而政府運行方面,趙禥則全盤托付給奸臣賈似道。這個被百姓譏為“蟋蟀宰相”的權臣,一邊陪皇帝斗蟋蟀,一邊把持朝政。史載賈似道為掩蓋敗績,竟將告急軍情隱匿不報長達三年,導致襄陽淪陷時,趙禥驚得當場昏厥。
看到這條史料的時候,我突然想起郭靖和黃蓉夫婦,金庸說他倆因為襄陽城被蒙古人攻破,雙雙自殺殉國。想來,就是趙禥只顧玩樂不顧襄陽所致。
皇帝對賈似道的依賴到了可笑地步。有次祭祀遇雨,趙禥想回宮卻不敢做主,連聲說:“先問賈丞相!”太監謊稱丞相同意后,他才敢動身。賈似道得知后大發雷霆,趙禥竟哭著把寵妃送去當尼姑賠罪。
剛才說了,這個皇帝一個晚上要對付30多個嬪妃,如此風流,發揮如此超常發,自然少不了藥物加持。史家普遍認為,趙禥能一夜連戰三十妃,全靠宮廷秘制的壯陽藥。當時春藥名稱香艷露骨:“美女提倒金方”、“靈龜展勢方”、“貴妃夜夜嬌”、“旱苗喜雨膏”......光聽名字就知道功效。
趙禥命太醫遍尋天下奇藥,把藥罐子當飯碗。可笑的是,這位藥罐子皇帝本是個先天不足的病秧子。其母懷孕時被正房逼服打胎藥,雖保下性命卻落下病根:手腳發軟、七歲才會說話。
更諷刺的是,這個智商“低于正常人水平”的皇帝,在開發身體潛能方面卻“天賦異稟”——當襄陽城破的噩耗傳來時,他正忙著試驗新進的“金槍不倒丸”。
一位帝王如此縱欲,其代價很快顯現。1274年7月,登基才十年的趙禥突然暴斃于福寧殿,年僅三十五歲。死因眾說紛紜,御醫脈案上赫然寫著:酒色過度。他死時,四歲幼子趙顯在靈前即位,軍政大權仍握在賈似道手中。
此時南宋已千瘡百孔——長江防線崩潰,精兵良將盡喪,只等元軍最后一擊。歷史給這個昏君安排了極具諷刺的結局:他死后兩年,元軍攻破臨安;死后五年,南宋徹底滅亡。他寵愛的楊淑妃投海殉國,全皇后被俘后削發為尼,那些曾徹夜歡愉的宮殿,已成蒙古鐵騎的馬廄。
最可悲的是他留下的孤兒寡母:小皇帝趙昰九歲登基,十一歲驚病而死;繼任的幼弟趙昺八歲跳海,隨行的楊太后悲呼:“我忍死至此,只為趙氏血脈啊!”隨即投海自盡。
趙禥在龍榻上翻滾時,何曾想過自己的風流債,竟要孤兒寡母以性命償還?---臨安城破時,宮廷藥庫里還堆滿未開封的“貴妃夜夜嬌”。這些精心調制的春藥沒能挽回皇帝的性命,正如賈似道藏匿的捷報沒能擋住元軍的鐵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