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志賢 通訊員 劉佳怡 閆逸飛)聆聽英雄故事,追尋紅色記憶。近日,河南師范大學紅色故事采風團懷揣著崇敬之心,走進新鄉市衛濱區自由街404號錦繡小區,看望探訪抗戰老英雄。實踐團成員分為兩組,分別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英雄張群堂老人、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英雄賈少武老人進行探訪,面對面聆聽革命前輩的崢嶸歲月與赤誠情懷。
紅色故事采風團第一小組成員在采訪張群堂老英雄的過程中得知,張群堂老人生于1929年,8歲時便加入了抗日兒童團。在抗日戰爭時期,他跟隨母親在軍營村一邊上學,一邊積極參加抗日游擊活動。1944年,張群堂在老鄉的介紹下進入紡織廠成為工人,他不僅學會了紡織技術,還把織成品全部送往抗日前線。張群堂將自己獲得的獎章向實踐團成員們一一展示,珍藏的勛章,無聲訴說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歲月。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認真記錄,無不被老英雄在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壯舉所震撼。
張群堂老人向實踐團成員們展示自己獲得的獎章。魏天航/攝
第二小組的成員們圍坐在賈少武老英雄身旁,他的家中簡樸而整潔。賈少武深情回憶了響應祖國號召、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豪邁,當他談起那段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眼神依然銳利而堅定。他動情地講述著當年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戰友們并肩作戰、英勇對抗敵軍的經歷,那些關于隱蔽行軍、巧妙伏擊的生動細節。從1950年底到達朝鮮,至1954年的四年時間里,他作為高射炮兵,主要負責掩護部隊作戰,掩護交通運輸線,抗擊“聯合國軍”的突襲。
“志愿軍為躲避敵軍,白天不運輸,晚上運輸物資時也不開車燈,只能‘瞪著眼悄悄地開’。盡管作戰條件艱苦,但志愿軍最終克服層層阻力,完成了每一次的運輸項目。”賈少武告訴實踐團成員。
兩位老英雄不僅回顧崢嶸歲月,更以肺腑之言深情寄語青年。“幸福生活是先烈用命換來的,要珍惜,更要奮斗!”張群堂語重心長。
張群堂老人與前來探訪的河南師范大學實踐團成員合影。魏天航/攝
樸實而鏗鏘的話語,如洪鐘大呂,震撼著年輕學子的心靈。實踐團成員認真記錄每一句囑托,積極提問,表達由衷敬意。“從老前輩身上汲取的不僅是歷史知識,更是信仰的光芒與責任的重量,這種震撼遠勝書本。”實踐團成員張夏溪感慨道。
河南師范大學紅韻之聲朗誦團黨支部書記高坤說,“新聲力量 挺膺擔當”紅色故事采風團通過沉浸式訪談,挖掘英雄事跡,推動紅色精神在青年群體中薪火相傳,為新時代青年注入精神動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