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手工編織波斯地毯產業曾是該國文化與經濟身份的基石,也是伊朗的國家代表手工業產品,但如今卻經歷了急劇衰退,這也映射出該國出口經濟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出口數據顯示,其出口額從2011年的4.274億美元驟降至2024年的僅4170萬美元,降幅高達90%。這一跌幅遠超一般的周期性下滑,表明這一伊朗最傳統的產業之一已遭受結構性破壞。
這一下降趨勢與其地緣政治發展軌跡相吻合,其模式也不難預見。2012至2014年間,隨著國際制裁收緊,出口額在2.5億至3億美元之間波動,顯示出該產業最初的韌性。2015年6國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的實施帶來了暫時的喘息之機,到2017年,伊朗產地毯的出口額回升至約4億美元。然而,2018年特朗普首次出任總統后全面制裁的重新實施標志著伊朗地毯經濟加速崩潰的開始——2019年出口額暴跌至5000萬美元以下,此后一直維持在低位。
這種劇烈收縮反映出多個相互關聯的因素,這些因素從根本上改變了該產業的運營環境。制裁肯定是主要制約因素,它從實際上切斷了伊朗對歐洲、東亞和阿拉伯國家等傳統市場的準入,而波斯地毯在這些市場歷來能賣出高價。由此導致的市場切割迫使生產商轉向國內銷售,但鑒于國內購買力有限,且消費者更傾向于機織替代品,這一策略收效甚微。
外部壓力暴露了該產業的結構性脆弱性。政府的支持機制向來薄弱,在制裁期間更是進一步惡化。織工的社會保險覆蓋率嚴重不足,目標覆蓋人群為200萬,而實際僅覆蓋27.3萬人。這體現了社會保險的根本性缺失,削弱了該產業的人力資本基礎。勞動力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平均年齡不斷上升,因為年輕一代因經濟前景不佳和職業缺乏保障而放棄這一職業。
原材料成本是另一個重大挑戰,絲綢價格在三個月內從每公斤10億伊朗里亞爾上漲到14億伊朗里亞爾。這種通脹壓力出現的同時,由于需求受限,生產商無法按比例提高地毯價格,形成了典型的成本-價格擠壓,侵蝕了整個價值鏈的盈利能力。貨幣波動加劇了這種情況,因為生產商必須以與美元掛鉤的價格購買原材料,而主要在國內市場以里亞爾銷售。
在伊朗市場孤立期間,來自國際生產商的競爭加劇。中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已具備生產能力,能以低得多的成本生產具有伊朗設計風格的地毯。雖然這些產品缺乏真正波斯地毯的真實性和長期耐用性,但它們在價格敏感型細分市場搶占了市場份額。大量假冒產品冒充正宗波斯地毯銷售,進一步損害了品牌認知度和消費者信心。
這種衰退造成了投資減少和技能流失的惡性循環。20世紀90年代能養活2000名織工的城鎮,現在僅能維持500名,當地產能下降了75%。地毯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失業,導致人才流失,因為有技能的人會轉向其他行業尋找機會。這種人力資本的流失威脅著該產業的長期復蘇前景,因為傳統編織技術需要多年的培訓和文化傳承。
市場動態已發生根本性轉變,生產商專注于生存而非增長。許多企業接受低利潤訂單只是為了維持市場存在,而另一些則完全放棄了出口業務。國際貿易展覽會曾是市場發展的關鍵,如今主要吸引中國制造商和海灣國家的邊緣買家,反映出該產業的全球影響力下降。
更廣泛的經濟影響不僅限于直接的就業和出口收入。地毯產業是伊朗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的波斯地毯是伊朗工藝和藝術遺產的使者。因此,該產業的衰退既造成了經濟損失,也帶來了文化損失,即便在政治環境改善的情況下,這些損失也可能難以挽回。
然而,潛在的需求基本面依然存在。波斯地毯在國際市場上因其質量、真實性和藝術價值仍然備受尊重。行業專家表示,制裁解除可能使該產業在六個月內復蘇,這表明市場準入而非產品競爭力是主要制約因素。這一評估意味著當前的危機是政策導致的,而非結構性經濟因素造成的。
伊朗地毯產業的衰退表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會對傳統出口產業造成毀滅性打擊,特別是那些依賴國際市場準入和文化真實性的產業。復蘇不僅需要解除制裁,還需要全面的政策支持,解決保險供應、原材料供應鏈和國際營銷能力等問題。若無此類干預,這一伊朗最具標志性的產業之一可能會在全球市場上永久邊緣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