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土耳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與印度尼西亞簽下了一份價值100億美元的軍售大單,48架第五代隱身戰斗機“可汗”將交付印尼。這不僅是土耳其國防工業出口金額的歷史巔峰,也讓全球軍火市場為之一震。然而,同樣作為五代機的中國殲-35卻在這場競爭中失利,引發了不少討論。
土耳其“可汗”戰斗機的崛起之路
要說“可汗”戰斗機,就得先從土耳其的航空工業說起。土耳其接觸航空技術的時間不算早,1911年奧斯曼帝國才正式成立空軍,起步比很多國家晚了一大截。
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土耳其航空工業基本靠組裝外國飛機過日子,比如美國的F-16,自主研發能力幾乎為零。直到1984年,土耳其航空工業公司成立,才算有了個像樣的起點。TAI最初靠跟波音、洛克希德·馬丁這些大廠合作,慢慢積累了制造經驗。
“可汗”項目的開端是2010年,當時叫TF-X,目標是造一款五代隱身戰斗機,替換老舊的F-16機隊。這背后有很大的外部推力。2019年,土耳其因為買了俄羅斯的S-400防空系統,被美國踢出了F-35項目,直接損失了上百億美元的訂單。
這件事讓土耳其意識到,靠別人不靠譜,必須自己搞定核心技術。于是,“可汗”項目被按下了加速鍵。2017年,英國BAE系統公司加入進來,簽了價值約1億英鎊的合作協議,提供了隱形技術和航空電子方面的支持。
2023年3月,“可汗”原型機在安卡拉附近的穆爾泰德空軍基地完成了地面滑行測試。2024年2月21日,首飛成功,飛機飛了13分鐘,高度8000英尺,速度230節。
這對土耳其來說是個里程碑,證明他們確實能造出五代機。“可汗”用的是雙引擎設計,裝了Aselsan公司的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具備低雷達反射截面和內置武器艙,能打空戰也能精確打擊地面目標。
不過,“可汗”也不是沒短板。現在用的還是美國通用電氣的F110發動機,推力130千牛,但超音速巡航還做不到。土耳其計劃到2032年搞出自己的國產發動機,擺脫對外依賴。另外,氣動設計驗證因為沒有先進風洞設備,只能租歐洲的設施,成本和時間都上去了。
印尼為啥選“可汗”不選殲-35?
2025年6月12日,印尼和土耳其在雅加達正式簽約,48架“可汗”戰斗機,總價100億美元。這筆交易在國際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印尼為啥選了“可汗”,沒選中國的殲-35?
印尼是個島國,國土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有1.7萬多個島嶼,東西跨度超過5000公里。這種地理條件對戰斗機的要求很明確:航程得長,續航得強。印尼需要飛機能覆蓋廣闊的領空和海域,執行遠距離巡邏任務。
“可汗”作為一款大型雙引擎戰斗機,設計上就偏重遠距離作戰。2024年的一次測試中,“可汗”原型機飛了幾千公里,覆蓋了印尼東部多個島嶼,續航能力讓人眼前一亮。
反觀殲-35,它是中型戰斗機,航程大約4000公里,作戰半徑1250公里。雖然性能不差,但在印尼這種超大范圍的作戰環境下,確實有點吃力。雙引擎和單引擎的差距在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雙引擎的“可汗”續航更強,安全性也更高,特別適合海上長途飛行。
印尼的外交政策一直很講究平衡,不想在中美之間站隊太明顯。之前買四代半戰斗機時,印尼選了法國的“陣風”,就避免了美國和中國的選項。這次如果選了美國的F-35或者中國的殲-35,很容易被外界解讀為外交傾向的改變。
而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跟西方和亞洲的關系都不錯,選“可汗”就顯得中立得多。土耳其在談判時還強調“沒政治附加條件”,加上技術轉讓和本地組裝的承諾,印尼自然覺得這買賣劃算。
土耳其在推銷“可汗”時下了血本。雅加達的防務展上,他們帶去了全尺寸模型,裝了AESA雷達和內部武器艙,還能掛SOM-J巡航導彈,展示得很直觀。中國這邊推殲-35時,主要靠數據和圖表,沒拿出實物,氣勢上就弱了一截。印尼軍方后來也提到,他們更相信能看到的東西,“可汗”的實物展示確實加分不少。
100億美元買48架“可汗”,平均每架約2.08億美元。雖然比F-35A(約8000萬美元)貴,但“可汗”是雙引擎戰斗機,性能更接近F-22,價格還能接受。土耳其還提供了分10年付款的靈活方式,加上維護支持,降低了印尼的風險。殲-35的具體報價沒公開,但從談判結果看,可能在價格或售后服務上沒給到更有吸引力的條件。
殲-35為啥沒拿下訂單?
殲-35是中國自主研發第五代隱身戰斗機,已經在空軍服役,技術上很成熟,可為什么這次卻沒贏得印尼的青睞呢?
殲-35是中型戰斗機,航程4000公里,作戰半徑1250公里,設計上更適合近海作戰或者航母艦載任務。印尼的需求是覆蓋超大范圍的島嶼群,殲-35的續航能力就顯得不夠用了。相比之下,“可汗”的重型雙引擎設計更對印尼的胃口。
印尼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買中國飛機可能被看成向中國靠攏,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土耳其的“可汗”沒這種政治包袱,買起來更省心。這不是殲-35技術不行,而是地緣政治的現實考量。
中國在推介殲-35時,更多是用數據和圖表講性能,沒能像土耳其那樣拿出實物模型或者展示。軍購這種事,眼見為實很重要,殲-35在這方面吃了虧。如果能更直觀地展示實力,或許能打動印尼。
“可汗”雖然拿下大單,但項目本身還有不少問題。首先,技術上不夠成熟。2010年啟動,2024年才首飛,很多核心部件還得靠進口。比如現在用的F110發動機是美國的,將來想換英國羅羅的,國產發動機還得等到2032年,能不能按時搞出來是個大問號。雷達和航電系統也還在研發,離完全定型差得遠。
其次,交付時間有風險。土耳其空軍預計2028年才能收到首批20架“可汗”,印尼的48架要到2035年才能交完。這么長的周期,誰知道國際形勢會變成啥樣?印尼的需求可能也會變。
更關鍵的是,土耳其航空工業底子薄,造五代機的經驗少,項目拖延的可能性不小。還有地緣政治的麻煩。土耳其跟美國關系時好時壞,如果美國卡住發動機供應,項目就懸了。跟俄羅斯的合作也可能招來西方制裁,風險疊加起來挺讓人捏把汗。
“可汗”這單生意不只是土耳其和印尼的事,對全球軍火市場都有深遠影響。首先,土耳其作為新興玩家,打破了美俄中在五代機市場的壟斷,給中小國家多了個選擇。印尼之后,巴基斯坦、沙特、埃及都對“可汗”感興趣。土耳其和巴基斯坦還簽了聯合生產協議,打算建“可汗”工廠。這不僅帶來經濟收益,也提升了土耳其在伊斯蘭世界的影響力。
其次,印尼的決定可能引發地區軍備競賽。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可能會加快升級F-35和KF-21項目,保持區域平衡。印尼還計劃利用技術轉讓發展本地航空工業,未來可能跟土耳其合作建組裝線,國防能力會進一步提升。
對中國來說,殲-35這次失利是個警鐘。未來可能通過向巴基斯坦這些老朋友出口殲-35,打開市場。同時,殲-35的艦載版會在航母作戰中大顯身手,提升海軍實力。
土耳其“可汗”拿下印尼百億訂單,靠的是更長的航程、中立的外交立場和扎實的宣傳,確實有它的亮點。但項目的技術風險和交付不確定性也不小,能不能兌現承諾還得打個問號。殲-35輸在這場競爭里,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定位和外部環境沒對上印尼的點。
這場交易只是全球軍備格局的一個縮影。土耳其崛起、中國調整、地區平衡,未來的軍火市場肯定會更熱鬧。印尼的選擇到底是不是明智?時間會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