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醫療衛生行業怎樣落地?近日,廣東省衛健委發布了第一批289個《“人工智能+醫療衛生”應用場景案例》,涵蓋了12個方面、44個應用場景。7月9日、10日,南都記者走訪了廣東多家醫院,探訪其中的部分應用實例。
河源市和平縣人民醫院影像科內,醫生在試用“粵醫智影”系統。
AI輔助閱片,讓基層醫院閱片更準、更快
7月10日,廣東省衛健委全面上線“粵醫智影”系統。該系統是人工智能輔助影像閱片系統,基于廣東省遠程醫療平臺建設,提供CT肺結節、骨密度CT影像、CT肺炎、CT肋骨骨折、DR肺結核、DR四肢骨折以及CT冠脈鈣化積分共7類常見檢查應用。醫療衛生機構將醫學影像圖片上傳到廣東省遠程醫療平臺后,系統對醫學影像圖片進行智能分析、快速閱片,自動生成結構化輔助診斷報告,輔助醫生發現與直觀定位各類病灶,完成病灶的篩查,快速自動識別并標記多類型病灶。
據介紹,該系統上線后,已接入省遠程醫療平臺的2093家醫療衛生機構,醫生通過現有的平臺賬號、密碼直接登錄使用;未注冊平臺賬號的,由本醫療衛生機構的省遠程醫療平臺系統管理員生成本人賬號、密碼,完成用戶角色配置后即可登錄使用。
在河源市和平縣人民醫院影像科內,記者看到,一份由“粵醫智影”系統生成的肺部CT診斷報告在2秒內躍然屏上。
“過去看一張肺部CT要30分鐘,現在2秒出結果,準確率還更高”,和平縣人民醫院影像科副主任陳春濤感慨,AI技術帶來了顛覆性變化,“AI不是替代醫生,而是讓我們站在更高起點上服務患者”。
以肺結節篩查為例,系統對≤4mm結節的檢出率達75%,準確率達95%。該院試用“粵醫智影”系統約兩個月,“粵醫智影”系統有效提高了小結節的檢出率。
地處粵北山區的和平縣,醫療資源長期匱乏,通過“粵醫智影”,基層醫院與上級醫院實現影像數據互聯互通?;颊呷~先生在鄉鎮衛生院拍攝的胸部CT,經系統自動分析后,診斷結果實時同步至和平縣人民醫院,并由三甲醫院專家遠程會診,“過去要輾轉3小時到縣城檢查,現在‘家門口’就能完成精準診斷?!?/p>
據介紹,該系統試運行期間,縣域醫共體內影像互認率從40%提升至92%,基層患者上轉率下降35%,“AI打破了地理壁壘,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下沉?!?/p>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生成的報告僅為醫療人員提供診療輔助參考,不直接用于診療。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醫生唐京華介紹自己如何使用AI智能工具。
中大腫瘤防治中心:大模型助手已被使用近9萬次
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AI技術已應用至診療全鏈條。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院長孫穎是放療科醫生,她表示,借助人工智能,可將放療療程單位從“天”縮短至“分鐘”,同時,讓治療更精準。
該中心牽頭研發的"腦轉移瘤MR圖像輔助檢測軟件",已經推廣至全國500多家醫院使用。中心影像科主任謝傳淼介紹,對于惡性腫瘤晚期患者來說,是否有腦轉移是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有和沒有,導向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案,而這個輔助檢測軟件,可以幫醫生發現毫米級別的轉移瘤,“只讓醫生自己判斷的話,5毫米以下的結節可能有60%都會被漏掉”。
信息中心工程師馮晨陽介紹,醫院于今年3月在內部系統嵌入了大模型助手,醫生們已經累計使用了近9萬次;醫院還將AI平臺和大數據開放給醫生,讓醫生通過提示詞來組建自己的AI智能工具,形成日常工作中特有的“智能小助理”,醫護們已自建了110多個智能體工具。
“像一些經過多線治療,反復住院或門診治療的病人,他們的病歷通常都是厚厚的一疊,我們對這類復雜病情患者開展MDT會診時,以往需要花幾十分鐘甚至一兩個小時來回顧他的病歷,但現在,AI助手一兩分鐘就能提煉出病歷要點”,結直腸科醫生唐京華表示,在幫助醫生審核醫囑、審核術前檢查完整度、病歷整理等方面,醫院部署的人工智能應用已經開始發揮輔助作用。
對于人們擔憂的“AI幻覺”問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信息中心主任李超鋒介紹,醫院技術部門主要通過三個手段解決,一是構建專業知識庫,二是場景聚焦,三是思維鏈訓練,“我們讓AI聚焦到具體場景和要分析的內容,構建每個場景的專業思維過程,用院內大數據持續訓練AI,讓AI學會怎么思考”。
珠江醫院臨床技能中心,一名帶教老師通過智能巡考機器人傳回的畫面與正在訓練臨床技能的醫學生交流。
珠江醫院:“AI 醫療智能體”串聯各醫療場景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副院長張鵬介紹,“AI 醫療智能體”成為串聯各醫療場景的 “中樞系統”,比如,AI幫助進行檢驗檢查報告的分析、歷次報告的對比,輔助病歷書寫工作等。
珠江醫院神經外科中心蘭宇飛博士介紹,該院研發的SMART 互動式 AI 認知早篩系統,通過人機交互游戲來進行認知功能的初步評估,準確度90%以上,支持基層醫療機構開展高效低成本的大規模篩查,已經覆蓋了廣州36個社區及298家養老機構,“我們的目標是,擺脫傳統化的紙質量表,緩解篩查的壓力,以實現高危人群的早期篩查”。
珠江醫院臨床技能中心主任田京展示了該院臨床技能中心的巡考機器人等人工智能設備,這是該院人工智能賦能的醫學技能資源 + 訓練綜合平臺的一個組成部分,平臺以執業醫師考試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為場景,基于超星匯雅大模型構建智能平臺,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流程智能化學習督導。
珠江醫院在醫用機器人領域成果豐碩。已建成的內窺鏡手術控制系統,融合機器人與內窺鏡技術,通過多模態數據融合實現手術風險動態評估,配備高自由度機械臂提升手術安全性,內置仿真模塊可訓練醫生操作技能;神經外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憑借高精度影像融合與實時定位,誤差控制在亞毫米級,縮短手術時間并減少并發癥;兒童外骨骼機器人通過多種步行訓練模式,改善下肢運動功能異常兒童的步行能力。
珠江醫院臨床技能中心,一名醫學生通過智能巡考機器人傳來的畫面與帶教老師交流。
全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普遍用上了AI來輔助臨床診療
據廣東省衛健委介紹,廣東省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普遍應用人工智能開展臨床輔助決策、醫學影像診斷、手術規劃、處方審核、病歷生成、醫療文書質控、智能護理等應用場景,覆蓋醫療服務全流程。
數據是人工智能應用的基礎之一,廣東省為了豐富醫療健康數據供給,基于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打造40個高價值語料庫。依托省衛生健康數據中臺,首批上架免疫規劃、基本公衛、托育機構等154項高質量數據集。
同時,支持醫療機構在廣州數據交易所完成健康醫療數據產品的資產憑證和知識產權“雙登記”,釋放數據價值,用于醫學診療模型對疾病的診斷、預測、科學研究和模型訓練。目前,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等一批醫療機構已完成部分數據資產登記。
算力支撐方面,廣東共建共享算力,加強算力調度,構建500P國產化人工智算力,對區域智算、通算資源的集中管理與高效調度體系,提供主流開源模型適配矩陣,用于大模型訓練與推理。
采寫:南都記者 李文 王道斌 實習生 溫瑋
通訊員:粵衛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