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似乎沒有給蒙古國留下太多出路!”
北京每年春季的沙塵天氣,實際上是蒙古國超過七成國土正在經歷沙漠化的直接反映。
但在這背后,或許還暗藏著許多未被察覺的地緣博弈。
一面是無法阻擋的黃沙侵襲,一面是難以割舍的利益牽連,蒙古國究竟該如何破局?
有人提出,不如兩國進行某種形式的“整合”,畢竟中國在生態治理方面確實成效顯著,這樣一來蒙古國的環境問題自然能得到改善。
其實并不是我們不愿伸出援手,而是受20世紀蘇聯時代的影響,蒙古國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強烈的戒備心理,再加上中蒙之間曾有復雜的歷史互動,使得他們對中國始終心存疑慮。
同時,該國推行所謂的“第三鄰國”戰略,傾向于與西方國家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并擔心一旦接受來自中國的援助,就可能重蹈清朝時期依賴中國的覆轍,變成附屬國。否則他們也不會耗費大量精力去爭取國家獨立,其目的正是為了擺脫“中華同化”的影響。
盡管如此,中國并未袖手旁觀,中蒙兩國始終保持密切的貿易合作關系,蒙古國八成的煤炭出口都流向了中國市場,若論哪個國家對蒙古經濟貢獻最大,答案無疑是中國。
中國長期受到蒙古國沙塵暴的影響,早在2014年我國就主動向蒙古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用于治沙工程。
不僅分享了成功的治沙技術與經驗,還派遣專業人員根據蒙古特殊的地理環境開發出適合當地的苗木培育方案。此外,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還為蒙古開設了專項研修課程,促進雙方在防沙固沙方面的經驗交流。
不過不知是由于當地地形過于復雜,還是學習吸收不到位,雖然投入了資金和人力,效果卻并不理想,最終種植的樹木中有三分之一未能存活。
2021年,我國又提出了“十億棵樹”綠化計劃,所有樹苗均由我國提供,按照我們的技術標準,不僅能全部種下,還能確保成活率。理論上可以有效控制沙塵,但他們的經濟發展卻因此受到限制。
這又是為何呢?
這一切還得從蘇聯時代說起。當時蒙古國的土地尚屬綠意盎然,原本是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畜牧業更是其主要經濟支柱之一。
那時牧民們采用傳統的放牧方式,但蘇聯強行將他們集中安置,牛羊只能反復啃食同一片草場,吃光一片再換另一片,而草的再生速度遠趕不上牲畜的消耗速度,久而久之,草原逐步退化,最終演變為荒漠。
蘇聯解體后,他們又在地下發現了大量礦產資源,特別是在南戈壁地區,為了推動經濟增長,開始大規模開采,這也加劇了土地裸露、揚塵增多,環保狀況日益惡化,雖然經濟因采礦業有所提升,但生態環境卻持續惡化。
如今,蒙古國已有超過70%的國土淪為沙漠,且面積仍在不斷擴大,水資源匱乏已成為嚴重威脅。這一系列因果關系疊加,也改變了當地的氣候條件,包括氣溫上升、降水量減少等現象。
到這個時候,受害的已不單是蒙古自己,國界能擋住人,卻擋不住風沙,北風吹起的塵土一路南下,直達中國境內,甚至可能飄至江浙滬一帶。
我國幾十年來的環保努力,最終抵不過人家一天的采礦作業,但要求他們停止開采也不現實,這無異于斷人飯碗,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比這些更令人無奈的是當地政府的消極態度,多方曾多次提出建議,但他們只是口頭應允,實際行動效率極低。
2023年中國再次提議共建跨境防風林帶,由我方負責規劃和技術支持,蒙古只需承擔部分人力和一半的資金投入,然而他們依舊拖沓應付,雖最終勉強建成,但土地沙漠化趨勢并未緩解,建與不建似乎并無差別。
此外還有民眾層面的問題,很多人仍堅持發展畜牧業,并抱持著“過去這么多年不也都這么過來”的心態,為了提高收入不斷增加牲畜數量,導致草地無法恢復,對此大家也多選擇視而不見。
因此,我們每年仍然要承受來自蒙古方向的沙塵侵襲,這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空氣質量,如不盡快加以應對,后果將更加嚴重。
但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蒙古地處中俄之間,在國際事務中一直試圖在中美俄之間尋求平衡以謀取最大利益,這也導致他們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陷入兩難。
如果蒙古愿意打破這種平衡,與中國深化合作,相信假以時日,其沙漠化問題將有望得到緩解。
畢竟對于中國而言,我們始終抱著積極幫助的態度,如果蒙古不能有效遏制沙漠化進程,那么中國的防沙工作也將面臨更大挑戰。
當然,這個問題并非僅靠兩國努力就能解決,還需要國際社會尤其是相關組織的支持與配合。
希望在未來,我們能看到中蒙在防沙治沙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共同打造一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