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傳聞,說Manus被曝大規模裁員,并正計劃將總部遷往新加坡。如果是真的,我覺得倒也不意外。像類似于AutoGPT這種方向的產品,遷去哪里不重要,裁員肯定是早晚的事兒。
Manus的核心業務邏輯之前分析過,不是多神秘的東西:
它扮演的是“ AI世界的項目經理 ”,拆解用戶提出的復雜任務目標,隨后調度適配的第三方大模型能力(如OpenAI、Claude等API),最終組合出解決方案。
從自動生成PPT、執行市場分析,到完成項目執行計劃,其角色更接近于高效的任務調度中心和接口整合者,而非核心模型能力的創造者。
這意味著Manus有著致命的結構性短板:沒有技術護城河。
Manus所依賴的智能編排能力只不過是產品力方面的包裝,實際上是在撿大平臺看不上的小芝麻攢出了一碗飯。它做的事不是大平臺做不到,而是不稀罕做。
Manus的 本質,是寄生在OpenAI、Anthropic等基礎模型提供商的接口之上。模型價格的風吹草動、接口規則的微妙修改、甚至某天底層平臺自己推出更緊密整合的“ 內部版調度工具 ”,Manus模式都會受到沖擊。這種脆弱性意味著,它不會走得太遠,難以形成獨立生存的閉環。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二十年前的一幕,中文互聯網曾經歷的“ 網址導航 ”的輝煌時代。hao123,這款極致簡單的產品,只需用戶點擊導航鏈接即可跳轉網站(如新浪、淘寶),一度雄踞用戶桌面。它的價值,在于解決信息分發早期的技術痛點:用戶記不住網址、輸入太慢、頁面尋找困難。
然而,當新一代巨頭瀏覽器(如IE)內置導航功能,360安全衛士推出軟件管家級的一站式入口,甚至百度收購hao123后也開始以搜索引擎能力為核心整合體驗時,網址導航作為獨立工具的價值便被無形地消解了。它沒有獨有的核心內容生產能力或搜索引擎算法壁壘,終被巨頭平臺自然集成、替代。
如果我們把網站比作大模型,那么此刻Manus不就是曾經的hao123嗎?不能說它沒有價值,只是在日新月異、加速變化的時代中,屬于它的高光時刻注定短暫。
每一次重大技術變革(互聯網??移動互聯網??AI原生應用),工具平臺的“ 生存土壤 ”亦在隨之遷移。
在初生期時,用戶困惑于操作和“ 如何做 ”,界面級工具(如早期瀏覽器、網址導航、命令行AI包裝器)的價值巨大。
到了成熟期時,基礎設施普及(操作系統集成瀏覽器、智能設備無處不在、大模型無處不在),核心能力門檻下移,“ 調度 ”或“ 包裝 ”價值逐漸被巨頭平臺吸收或免費化。
而到了深化期后,生存之道只剩下兩種:
要么成為生態中無可替代的核心技術創造者(如芯片、算法),要么在垂直應用場景做深做重、建立難以替代的用戶閉環(如AI+醫療診斷系統)。對于那些兩端都不沾的中間層協調者,價值極易蒸發。
所以我認為,如果 Manus遷址新加坡和裁員,那么稱得上是一次冷靜的商業止損動作,也是模型生態時代下的邏輯必然。
對于Manus自身及其相似模式的AI工具類公司而言,賣身套現可能是商業上的最優解:趁核心技術仍有概念光環時尋求戰略并購,遠比堅持獨立融資競爭更現實。
僅靠API調度無法存續,應將智能調度能力與特定場景深度整合(如專屬金融數據分析服務流程,或者教育領域個性化教案編制方案),打造“ 問題解決+調度調度 ”全鏈條閉環方案,做重體驗、粘住用戶。但這條路門檻更高,更難走通。
AI領域的角逐從未溫和。當底層模型巨頭愈發龐大,調度協調的價值將被平臺更深度、免費地消化,這才是時代的客觀邏輯。OpenAI支持文生圖就是一個很明確的信號,在一個平臺上用自然語言完成整個項目是大勢所趨。我現在大一些的工作都是在GPT里面創建項目來完成。
對于Manus們來說,裁員與遷移的傳言或許只是宿命的預告。而對每一個關注科技浪潮規律的玩家而言,始終要記住一切機會都有自己的窗口期,適時撤退與大步向前一樣,都需要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