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旬,烏克蘭國家安全局(SBU)在首都基輔實施了一場引起國際關注的抓捕行動。
兩名中國公民因涉嫌竊取烏克蘭自主研發的RK-360MC"海王星"反艦導彈系統技術被當場逮捕,這起案件迅速成為軍事技術安全領域的焦點事件。
被捕者系一對父子,24歲的兒子陳某曾是基輔某理工大學留學生,2023年因學業成績不佳被開除后仍滯留當地;其父親則以"科技商務考察"名義頻繁往來中烏兩國。
烏克蘭安全部門披露,這對父子通過"收集廢棄軍工部件"的偽裝方式滲透至烏克蘭軍工供應鏈,重點目標是獲取該導彈系統的導航模塊、電子控制組件及設計圖紙。
"海王星"導彈系統作為烏克蘭國防工業的明星產品,曾在2022年擊沉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而聞名于世。該系統基于蘇聯Kh-35導彈改進而來,最大射程約300公里,采用慣性制導+主動雷達末制導方式,雖然在中國軍事專家眼中其技術水準僅屬"中等偏下",但烏克蘭仍將其視為核心國防機密。
調查顯示,陳某父子試圖通過金錢利誘招募烏克蘭導彈研發人員獲取技術資料,在交接文件時被預先埋伏的安全人員人贓俱獲。烏克蘭安全局在其住所搜出大量電子設備、微型攝像裝置以及偽裝成學術資料的機密文件副本。
這起案件暴露出烏克蘭軍工體系的管理漏洞。陳某作為被開除留學生仍能長期滯留,且能接觸到敏感技術信息,反映出入境管理和學術訪問監管存在缺陷。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父親以商務簽證頻繁出入卻未受嚴格審查,直到實施具體間諜行為時才被發現。
烏克蘭安全局表示,兩人背后可能存在更龐大的技術竊取網絡,目前正在追查其他潛在協助者。根據烏克蘭《國家安全法》,軍事間諜罪最高可判處15年監禁并處沒收財產,這意味著若罪名成立,陳某父子將面臨嚴峻的法律后果。
從技術層面看,此案引發了對"海王星"導彈實際價值的討論。軍事分析人士指出,該導彈作為俄制Kh-35的改進型號,其技術對中國而言并不具備尖端吸引力。中國自主研發的"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在射程、精度和突防能力上均已超越"海王星"。
這使外界質疑烏克蘭方面指控的動機——有觀點認為可能是為轉移國內矛盾或爭取西方軍事援助制造輿論。但烏克蘭當局堅稱,無論技術等級如何,非法獲取他國軍事機密本身就構成嚴重犯罪。
案件還折射出復雜的國際關系背景。自俄烏沖突以來,烏克蘭加強了對所有外國技術接觸的警惕,特別是涉及軍工領域時。雖然中國官方尚未對此事正式回應,但歷史數據顯示,類似指控往往會對雙邊科技合作產生降溫效應。
值得玩味的是,涉事父子中的年輕成員曾在社交媒體表達過支持烏克蘭的立場,這與間諜行為的常規畫像形成矛盾。烏克蘭安全局公布的證據顯示,他們通過中國二手交易平臺"某魚"接觸烏克蘭軍事技術人員,這種非傳統情報收集方式引發了對新型間諜手法的關注。
從法律程序來看,案件仍處于調查階段。烏克蘭方面需要證明三點:技術資料的機密屬性、被告的間諜主觀故意、以及資料與中國官方的直接關聯。目前公開信息顯示,主要證據是現場查獲的技術文件和通訊記錄,尚缺乏更高層面的指揮鏈證據。
軍事安全專家指出,類似跨國技術案件通常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調查周期,期間可能衍生出更多細節。考慮到中烏兩國沒有引渡條約,若最終定罪,嫌疑人將在烏克蘭服刑。
此事件對在烏中國公民群體產生顯著影響。烏克蘭華人社區反映,近期安全檢查明顯加強,部分科研合作項目被暫緩。教育領域尤其敏感——烏克蘭高校已開始復查中國留學生的專業背景,特別是涉及軍工相關學科者。
與此同時,中國駐烏使館尚未公開表態,這種謹慎態度符合類似敏感事件的外交慣例。歷史經驗表明,此類案件最終可能通過外交渠道低調處理,但過程中產生的不信任感需要更長時間修復。
從更宏觀視角觀察,本案反映了技術安全領域的全球化困境。當科技交流與國家安全邊界日益模糊時,如何平衡開放合作與技術保護成為各國難題。
烏克蘭作為軍事技術傳統國家,在沖突背景下對技術外流格外敏感;而中國作為技術需求大國,又常面臨知識產權方面的質疑。
這起看似個別的案件,實則揭示了當代國際關系中更深層的結構性矛盾——在技術民族主義抬頭的時代,任何跨國知識流動都可能被賦予政治含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