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7月11日,為期五天的第十二屆臺灣青年嶺南行——少數(shù)民族文化交流營在廣東清遠拉開帷幕。南都、N視頻記者與臺灣青年一起深入連山壯瑤織錦基地、連南瑤族博物館、桂林陽朔。一次尋常的山水之旅,因同行臺灣青年分享的見聞與感悟,變成了解碼兩岸文化深層聯(lián)結(jié)的生動課堂。紋飾、飲食、節(jié)俗,這些最日常的文化符號,無聲訴說著穿越海峽的共同記憶與創(chuàng)新活力。
開營儀式現(xiàn)場。
民族紋飾里的千年回響
清遠連州,瑤寨依山而建。參訪團一行走進連南瑤族博物館,講解員為團員們講述當(dāng)?shù)噩幾宓臍v史故事。現(xiàn)場播放的視頻中,一位瑤族阿嬤正專注地織造色彩斑斕的織錦,梭子在她布滿歲月痕跡的手中靈巧穿梭。卓越青工總會會長顏銘毅的目光,瞬間被阿嬤裙擺上一組繁復(fù)的菱形幾何紋樣牢牢吸引。
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大陸青年(左、右)與臺灣青年(中)。
“這太像了!”他忍不住輕聲驚呼,“臺灣的阿美人傳統(tǒng)服飾上也有類似的花樣,尤其是這些回環(huán)嵌套的菱形結(jié)構(gòu),幾乎一模一樣!”同行的臺灣青年紛紛圍攏過來表示贊同。有人現(xiàn)場翻找出阿美人的傳統(tǒng)服飾圖片,將跨越海峽的兩組紋樣并置眼前,這偶然的“撞紋”,引發(fā)了現(xiàn)場一陣小小的驚嘆與討論。
“這是我們瑤族的‘盤王印’,老祖宗傳下來的花樣,象征著盤瓠祖先的庇佑和族群生生不息。”講解員介紹道。菱形紋飾在兩岸族群中普遍存在,常被視為對祖先、神靈的尊崇,對生命繁衍的祈愿,以及對宇宙秩序的樸素理解。瑤族的盤瓠(神犬)圖騰崇拜與阿美人的祖靈(神靈)崇拜,其核心都是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族群起源的追憶,這種精神內(nèi)核通過具象化的紋飾、歌舞和儀式得以表達和傳承。
顏銘毅感慨:“這些偶然的相似,讓人感受到兩岸血脈相連的感覺。”這織錦上的紋路,不再是簡單的裝飾,而成為跨越海峽、穿透時光的文化密碼,印證著兩岸族群深遠的同源聯(lián)系。
一杯奶茶里的融合與演變
告別連州的山水與織機聲,參訪團來到了山水甲天下的廣西桂林。在熙攘的街頭,一杯大陸流行奶茶成為討論的新焦點。臺灣青年小林(化名)細細品味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臺灣的珍珠奶茶,口感上更追求濃郁、香甜和Q彈珍珠帶來的滿足感,而大陸這邊的奶茶,我注意到茶香更突出,入口能明顯感覺到茶的本味,甚至帶點澀感,口味更加清淡。”
臺灣青年分享兩岸奶茶異同。
小林無意間品出的“差異”,恰恰折射出奶茶這一風(fēng)靡全球的飲品,在兩岸不同土壤中生根、演變的文化軌跡。臺灣青年自豪地介紹:“珍珠奶茶公認起源于臺灣。”1987年左右,臺灣商販偶然將地方小吃“粉圓”(以木薯淀粉制成)加入冰奶茶中,創(chuàng)造出這種口感獨特的新飲品。它迅速從夜市攤點崛起,成為臺灣“夜市文化”和“創(chuàng)意小吃”的代表作,并隨著“波霸奶茶”等名稱風(fēng)靡世界,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輸出符號。
當(dāng)“珍珠奶茶”登陸大陸市場后,它并非簡單的復(fù)制,而是經(jīng)歷了一場深刻的在地化融合與創(chuàng)新,大陸深厚的茶文化底蘊開始深刻影響其發(fā)展。
“臺灣發(fā)明了珍珠奶茶的‘形’,杯中有‘珍珠’的獨特體驗,”一位大陸同行者總結(jié)道,“而大陸龐大的市場和深厚的茶文化,則賦予了它更豐富的‘魂’,對茶之本味的追求與本土風(fēng)味的創(chuàng)新。它從臺灣出發(fā),在大陸完成了又一次精彩的融合與升華。”一杯小小的奶茶,成為了兩岸文化在當(dāng)代生活中互相啟發(fā)、共同演進的絕佳例證。
酸嘢與“臺味”:水果的創(chuàng)意交響曲
桂林之旅的另一場味覺碰撞發(fā)生在熱鬧的夜市酸嘢攤前。酸嘢,這種將時令水果(如青芒果、菠蘿、楊桃、李子等)用酸醋、辣椒鹽、糖等調(diào)料腌制或蘸食的廣西特色小吃,以其酸、甜、辣、咸、鮮交織的復(fù)合口感,強烈沖擊著臺灣青年的味蕾。
品嘗酸嘢。
“哇!這個味道好特別!好爽口!”嘗了一口蘸滿辣椒鹽的脆青芒果,臺灣青年張珈渝眼睛一亮。那臺灣是否有類似的特色水果吃法呢?記者提問道。“有啊!我們有一個番茄蘸醬油的吃法!”
她興奮地描述起來:“最地道的吃法是選熟透的本土番茄,切塊后淋上特制的醬油膏,再撒上細細的姜末和甘草粉。醬油的咸鮮、姜的微辛、甘草的回甘,把番茄的酸甜多汁襯托得淋漓盡致,吃起來也是咸甜酸鮮,非常開胃過癮!”
無論是廣西的酸嘢,還是臺灣的番茄蘸醬油,都體現(xiàn)了兩岸人民對水果食用方法的獨特創(chuàng)造力,其核心在于對“生津解膩”、“復(fù)合滋味”和“物盡其用”的共同追求。
“雖然用的水果和調(diào)料不同,但這種給水果‘加點料’,讓它風(fēng)味更濃烈、吃法更有趣的心思,真是兩岸相通啊!”顏銘毅一邊嘗試著不同的酸嘢,一邊笑著說。這看似“奇特”的吃法背后,是兩岸人民共享的生活智慧和對味覺享受的不懈探索,是植根于相似地理氣候與文化基因中的飲食創(chuàng)意。
山水作證:聯(lián)結(jié)在當(dāng)下,根脈向未來
行程尾聲,在漓江邊上回望。臺灣青年們的背包上,多了在連州親手制作的壯族織錦香囊;手機備忘錄里,記下了酸嘢攤主分享的辣椒鹽配方;關(guān)于奶茶口味的討論,還在微信群中延續(xù)。
顏銘毅的話代表了大家的心聲:“來之前,‘大陸’的概念很大,是課本里的長江黃河、長城故宮。但這幾天,這些具體的、生動的、帶著溫度和味道的體驗,讓‘大陸’變得無比真實和親切。像一條條無形的絲線,提醒著我們彼此之間深藏的文化血緣。”
文化的聯(lián)結(jié),不在宏大敘事,而在這些細微處同頻共振的密碼里。當(dāng)兩岸青年共同辨認出織錦上的相似紋樣,當(dāng)大家探討著奶茶的“香甜可口”與“清澀回甘”,當(dāng)彼此會心一笑于青芒蘸辣鹽與番茄拌醬油的異曲同工之妙時,文化的認同感便在這具體的、可感的瞬間悄然生長、鞏固。
采寫、攝影:南都、N視頻記者 鹿筱悅 劉紅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