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丨鄭瑋
編輯丨陳潔
7月初,剛剛從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的山東小伙子陳一(化名)拿到了一個新“offer”:由深圳市公安局蓋章發放的戶口本。
“深圳對應屆生落戶要求很寬松。全日制專科及以上學歷畢業兩年內可以直接落戶深圳,沒有社保體檢和工作要求。跟以往比更寬松了。而且還有一個福利,今年畢業生來深圳找工作可以免費住15天公寓,杭州等一些大城市也有這種政策。”陳一告訴南方財經記者。
陳一的感受不是“錯覺”。南方財經記者梳理發現,近年全國多地正逐步降低落戶門檻,其中不乏千萬人口城市。其中,重慶、西安、鄭州、青島已全面取消人才落戶年齡限制,東莞計劃不再對具備國內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人才設置落戶年齡門檻,杭州、南京、成都、深圳、武漢、蘇州、長沙、合肥等地也陸續將本科學歷人才的落戶年齡“天花板”放寬至45周歲。
降低落戶門檻是一個明顯的信號:當產業普遍進入以技術競爭為核心的發展期,各地對于人才的吸引政策正在加大,千萬人口城市降低落戶門檻限制是一種必然。
打破“40歲限制”
7月1日,東莞發布了《東莞市在職人才入戶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這是自2024年4月東莞發布戶籍新政以來,這座廣東第三座千萬人口城市計劃開啟的又一次戶籍制度改革。
在這份征求意見稿中,東莞計劃進一步放寬落戶年齡限制。其中,對具備碩士以上學歷或學位的人員,具備國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具備國(境)外學士以上學位的人員,東莞將不再設置落戶年齡門檻。
東莞不是第一個在落戶門檻上“動刀”的千萬人口城市。據南方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重慶、鄭州、青島等多個人口大市均已全面取消人才落戶年齡限制。
其中,重慶于2019年即進一步放寬人才界定標準,全面取消年齡、在渝務工、就業年限和繳納社保年限等限制,直系親屬戶口還可隨同遷入。截至2024年末,重慶全市常住人口已達到3190.47萬人,位列全國第一,人口總量大幅領先位居第二的上海(2480.26萬人)。
2023年,《鄭州市公安局關于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也全面放開人才落戶的年齡限制,明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引進人才入戶,往屆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職業院校畢業生入戶,應屆中專以上學歷畢業生入戶,留學歸國人員入戶,準予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和父母的戶口遷入”。
整體來看,目前實現“零門檻”落戶的千萬人口城市仍在少數,但新的信號正在釋放。近年來,杭州、南京、成都、深圳、武漢、蘇州、長沙、合肥等地已逐步將本科學歷人才的落戶年齡“天花板”放寬至45周歲。
其中,《深圳市人才引進實施辦法》明確,“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學歷,且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人員;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專科以上學歷,且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人員”符合人才引進條件。在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中,深圳的落戶政策目前仍然是相對寬松的。
讓山東小伙陳一萌生“到深圳去”的想法,也是對深圳城市環境的印象和其背后配套的一系列人才政策。
“落戶深圳在我高考前就有想法了。深圳確實適合很多年輕人打拼,大家來自全國各地,感覺很包容,不管搞科研還是擺地攤,大家都是來‘搞錢’的。我了解到很多人都有兼職,做好幾份工作,這種氛圍很適合年輕人。而且深圳有很多政策也很友好,包括專科生可以直接落戶,還有應屆生創業的話也是有資金補貼的。”陳一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
原戶口在北京、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的陳星(化名)最近也接下了深圳一家建筑類國企的offer,他一直在關注深圳的落戶手續以及各區域的人才補貼政策,“主要看中了深圳的薪資水平、地理位置,還有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前景”。
千萬人口城市如何吸引人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4年末全國人口14082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54萬人,出生率為6.77‰;死亡人口1093萬人,死亡率為7.76‰;自然增長率為-0.99‰。其中,16—59歲人口占比為60.9%,但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比也達到22%。
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多個千萬人口城市的年齡結構相對更年輕,但是如何吸引年輕人成為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其中,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就業崗位,是吸引年輕人的關鍵因素之一。
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2025年Q3招聘趨勢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25年1—5月,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崗位需求占比分別達到38%和33.9%。其中,落戶門檻逐步降低的深圳、杭州、蘇州、成都、武漢、重慶、南京、東莞等城市,2025年1—5月也躋身全國用人需求TOP20,崗位需求占比分別達到10.1%、5.0%、4.3%、3.3%、2.7%、2.3%、2.2%、1.7%。
在這些崗位需求中,技術型人才、復合型人才最為緊缺。《報告》顯示,2025年1—5月,人才緊缺崗位TOP30呈現 “技術引領、新經濟擴容、能力復合” 三大特征,其中搜索算法、編譯器開發等高門檻崗位因AI商用加速(如大模型企業部署增70%)緊缺度翻倍。當對人才的技術、技能要求顯著上升,對年齡等其他要求的限制也逐步放寬。
常年為珠三角制造業企業尋獵人才的智通人才連鎖集團創新總部總經理楊成峰就告訴南方財經記者,近年隨著傳統制造業加速轉型,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持續發展,廣東特別是珠三角等地對高技能人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其中今年智通人才合作的企業對專業技術工程師的招聘需求就增加了10%左右。
降低落戶門檻、提供有吸引力的工作崗位,是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基礎。在采訪過程中,談及如何判斷一個城市是否適合長期發展時,多位受訪者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企業及崗位平臺、區域經濟發展前景、房價還有人才政策等是被納入考慮的高頻因素。
作為江西人,畢業于江蘇科技大學的劉洋最近也接下了科順股份的offer,決定到佛山工作。談及原因,劉洋表示,一開始更多是看中企業崗位與研究專業的契合度,公司給出的薪酬待遇也比較有競爭力,而且“之前對佛山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感覺城市發展挺好的,工作機會也挺多,就想著可以試試”。
總部位于廣東惠州的億緯鋰能近三年每年新增招聘需求都達到1000人左右。談及如何在廣州、深圳虹吸效應下招引人才時,億緯鋰能招聘經理林創賢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億緯鋰能惠州總部的外地員工數量已經有相當規模,其中鋰電產業鏈上下游帶來的就業機會、地方政府出臺的各項人才政策以及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都是招聘過程中吸引人才的要素。
當產業普遍進入以技術競爭為核心的發展期,除持續下降甚至全面取消落戶門檻外,各地還能夠如何進一步提高城市人才吸引力?
對此,多位受訪企業招聘負責人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部分城市人才政策的響應速度還可以進一步提升,特別是在生活補助、創業就業獎項等補貼的審批環節需高效落實,避免應屆畢業生因流程冗長影響體驗。“既然已經設置了相關激勵政策,建議加快兌現效率,以體現政府引才的決心與魄力。”林創賢說。
同時,產業品牌也成為城市人才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采訪過程中,一家機器人企業招聘負責人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在實際招聘過程中,求職者對企業所在區域產業集群或產業氛圍認可度起到重要影響,“比如‘杭州六小龍’,有一個更明確的產業定位,一些亮點的企業品牌,能夠吸引更多對這些行業方向感興趣的求職者。”
面對新時代背景下產業發展拋出的新需求,如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品牌,正成為全國城市發展的關鍵一問。
SFC
出品丨21財經客戶端 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丨江佩佩 實習生鄭瑩瑩
21君薦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