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丨網絡
7月11日,甘肅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通報天水市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233名幼兒血鉛中毒事件。
會議指出,要深刻汲取中毒事件教訓,舉一反三,全面加強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堅決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這已是甘肅省近20年來曝光的第4起重大鉛中毒事件,從鉛鋅廠污染到幼兒園“含鉛顏料制餐”,悲劇不斷重演。
令人痛心的是,每一次事件的爆發,都伴隨著相似的劇本——先是個別兒童出現異常,隨后家長集體抗議,政府緊急介入調查,最終涉事企業或機構被處罰,但更深層次的矛盾卻始終未能解決。
甘肅省的鉛中毒困局,本質上是一場產業、監管與社會治理的多重潰敗。作為有色金屬資源大省,鉛鋅冶煉等傳統產業長期支撐地方經濟,卻也埋下了環境與健康的隱患。
2005年,天水吳家河村和隴南徽縣的兩起鉛中毒事件,直接原因是鉛鋅廠違規排放,但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這些高污染企業往往與居民區比鄰而居,甚至成為地方財政的“命脈”。即便事后政府采取搬遷措施,但產業結構的慣性使得類似風險難以根除。
此次幼兒園事件中,含鉛顏料竟能堂而皇之地進入后廚,不禁讓人懷疑:這些工業原料是否通過某些灰色渠道流入民生領域?
監管的碎片化與滯后性,則讓問題雪上加霜。環保、衛健、教育等部門各管一攤,但數據不互通、標準不統一,導致風險排查如同“盲人摸象”。
2006年麥積區鉛超標事件中,官方檢測結果與民間機構的數據相差懸殊,公眾對監管的信任度一落千丈。
此次幼兒園血鉛中毒事件中,雖然涉事人員被迅速刑拘,但人們不禁要問:日常監管去哪兒了?為何直到200多名幼兒中毒,問題才被發現?毒源究竟是什么?
更令人憂心的是,信息的不透明和基層公共衛生的薄弱,讓弱勢群體成為沉默的受害者。鉛中毒的兒童大多來自農村或低收入家庭,他們的健康訴求往往被淹沒在繁雜的行政程序中。
據新聞披露,此次事件中,家長起初只當孩子是普通腸胃不適,直到多名幼兒出現發育遲緩,真相才浮出水面。
回顧歷史,無論是污染企業的環評數據,還是兒童血鉛篩查結果,公眾往往難以獲取完整信息。鄉鎮醫療機構缺乏檢測設備,患兒輾轉求醫的艱辛,進一步放大了悲劇的代價。
要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甘肅需要的不僅是個案處理,而是一場從發展理念到治理能力的全面革新。產業轉型不能再停留于口號,必須徹底擺脫對高污染路徑的依賴,找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世間所有的進步都應該以創造美好生活為基礎。發展若以犧牲人本為代價,再富麗堂皇的成就都只是空中樓閣。
聲 明:個人言論,文責自負,與任何第三方無涉。受限于數據與認知局限,無法保證內容的絕對準確客觀,所有信息數據僅供參考。聯絡文軒:wx@wenxuan.new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