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險聯社
PS: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互聯網思維立場。投資需謹慎,各位辯證看待。
最近內地保險圈和香港保險圈不少保險代理人注定要度過一個不眠之夜了。
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郎咸平怒批香港保險,直指香港保險就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騙局,在國內讓你購買香港保險的中介,都是騙子。
郎咸平的話已經引發大量轉發和關注。
7月1日之后,香港分紅險演示利率上限將從7%下調至6.5%,保險中介們高喊“最后的窗口期”,大批內地人蜂擁進香港買保險,很多香港保險公司的簽約室徹夜燈火通明?,F在大量香港高才都開始賣保險,因為香港保險傭金高,往往都是第一年全部保費,有人年薪達到200萬。
郎咸平稱,香港保險號稱收益率7%,是內地的3.5倍,但是香港保險真的能夠創造這么多財富嗎?
然后,郎咸平開始揭批香港保險存在七個大坑:
第一大坑:7%的穩健回報難如登天
郎咸平稱,今年30歲投保,你要連續活70年,活到100歲才能得到7%的穩健回報(郎咸平:念完這個我自己都笑了)。
郎咸平稱自己前妻曾購買香港保險,每年交15萬,需要交15年,在連續交了3年后,停止交納,最后一分錢也沒拿回來。
第二大坑:提前領取都會有懲罰
郎咸平稱港險是長線投資,收益主要靠后期的復利,提前領取都會有懲罰。比如說第五年進行提現,會導致保單后面30年總收益縮水233萬,相當于一線城市一套房的首付灰飛煙滅。
第三大坑:不同產品收益相差上百萬
郎咸平稱,比如一位客戶在1996年購買了某某保險公司一份分紅儲蓄險,累計繳納保費4500美元,截止到2023年底,這份保單的現金價值增加到27,000美元,是7%的回報,27年里實現6倍的增值。那這家保險公司另外一個產品,20年的計劃產品它的平均回報率只有2.22%,和前面的產品相比啊收益差多少?三倍多。你如果同樣投入4500美元的話,價值是多少?13,500美元。
少拿上百萬還不止,為什么?
他們就是拿你的錢去做比特幣投資,大漲就賺了,那如果大跌了呢?大跌你就虧了,虧了你就虧了,沒有辦法補償你的(不確定性高)。
第四大坑:重疾險拒賠概率高
郎咸平稱,醫療險和重疾病保險的健康問題,只有一點點漏報,包括沒確診的,未來直接被拒賠,而且兩年之內不可解除合同,除非你死掉。
第五大坑:打官司律師費高昂
郎咸平稱,如果保險公司拒賠,你想在香港打官司,律師費比理賠金還要高。
知道香港的律師有多貴嗎?律師費按小時計算,他兩種律師叫事務型律師和普通律師,是3000塊錢一個小時,資深大律師是5000塊一小時。
打官司找普通律師可不可以?不可以!
普通律師不能上法庭的,只有戴那個白色假發的資深大律師可以上法庭。
因為他是5000塊一個小時。
一個1,000萬的案子,你說律師費多少錢嗎?200萬!
而且律師會要求你先存100萬進來,他隨時扣,沒有法律規定??鄱嗔嗽趺崔k?你活該??凵偈遣豢赡艿?。
第六大坑:內地居民有購匯額度限制
郎咸平稱,國家外匯管理局去年1月份的新規定,境內居民每年可以購匯等值5萬美元的保險,單筆跨境保險支付超過50萬人民幣,要自動上報反洗錢系統。
第七大坑:在內地簽署的香港保單是無效的
郎咸平稱,在內地銷售香港保險是明確違規的,香港保險必須在香港簽署,如果保單是通過香港的業務員在內地簽署的,而你沒有實際到香港簽字,那就是詐欺,那這種保單就屬于地下保單,在法律上是無效的。
郎咸平最后稱,保險的所有問題就是理財加上保險這兩個混為一談,所以出了這么多的弊病。
請記住,保險是干嘛?是保小概率事件。買保險是為了買保障,不是為了添堵,因此你資產放在保險里面的金額不能超過1%,你必須非常精準的,比如說健康保險、癌癥險、意外險是可以的,大概幾百塊幾千塊就夠了,你不要花個幾十萬上百萬買什么儲蓄保險,這個都是浪費時間,儲蓄歸儲蓄,投資歸投資,理財歸理財,保險歸保險。
2024年全年,香港保險新造保單保費達2198億,再創新高,同2023年相比激增21.4%。內地訪客新造保單保費達628億,占全部新造保單保費的28.6%,同比增長6.5%,僅次于2016年港險巔峰期。
郎咸平的話引發網友熱議,你對此怎么看?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